【摘要】增強獲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檢驗課程質量與水平的根本尺度和提升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知度和認同感的關鍵舉措。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部分教學內容供給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供需矛盾、部分教學方式與學生主體地位之間存在一定錯位、部分語言表達形式與學生思想特點之間存在一定脫節(jié)等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提升。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要著眼于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堅持以大學生的現實需求為目標導向,在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合理謀劃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師隊伍的基礎上,把課堂教學延伸至生活實踐,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有所值。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制約因素;提升策略
【作者簡介】張一,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原文出處】《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京),2018.12.97~1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互聯網+條件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問題研究”(項目批準號:YJC710053)和2018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結構化鏈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探索與實踐”(項目批準號:FBJG20180330)的階段性成果。
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水平,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1]這既給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為增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提供了新思路。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要“打一場提高高校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zhàn),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2]獲得感是衡量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標。如何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已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師們在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索和總結的重要命題。
一、大學生獲得感是檢驗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和水平的試金石
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首次提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以來,“獲得感”迅速成為一個理論熱詞,被廣泛使用。所謂“獲得感”,通常是指“在切實得到基礎上所形成的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持續(xù)滿足感”。[3]思政課獲得感是指思政課在滿足大學生現實的或潛在的發(fā)展需求后,因“獲得”而產生的正向的、持續(xù)的、實實在在的心理感受,從而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故而,增強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思政課獲得感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一,思政課獲得感的主體主要是指大學生,但也不可忽視思政課教師。強調大學生這一主體,是因為“大學生既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受益者和評價者,更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創(chuàng)造者和合作者”;[4]不可忽視思政課教師的獲得感,是因為教師只有在給予的過程中也享有“獲得感”,才能持續(xù)不斷地高質量地輸出“獲得感”。其二,思政課獲得感的內容是一個層層遞進的有機體系。簡言之,它是一個以知識論層面的獲得感為基礎,以價值觀層面的獲得感為核心,以方法論層面的獲得感為關鍵的內容體系。這些不同層面的獲得感各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和特征。因此,當我們談論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時,我們還要分析是指顯性層面的獲得感還是隱性層面的獲得感,是短效意義上的獲得感還是長效意義上的獲得感,等等。其三,思政課獲得感的最終大小是一個客觀獲得和主觀感受的相對變量。獲得感雖然以實際獲得為基礎,但它們并不等量,有時甚至不是正相關。思政課獲得感是教育者“供給”與教育對象“獲取”雙邊互動中產生的主觀體驗。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注重教師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師要將基于社會本位的要求與發(fā)自大學生個體本位的需求相結合,將“要求我講”的內容講好講活講透,講成學生“希望我講”的。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學生的“需求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大學生從量上和質上確定對思政課的合理需求與目標期待。
增強獲得感是思政課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檢驗課程質量和教學水平的試金石。思政課獲得感的生成要著眼于大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的滿足,從形成過程視角看,“是內生動力與外生機制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是一個變化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5]內生動力是指“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大學生通過自身對思政課的心理預期參與到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在親身體驗和實際感受后檢驗預期是否達成,最終形成對思政課價值認同的評價。通常情況下,心理預期和價值感知之間會出現不一致,兩者差異越小,說明大學生獲得感越足。外生機制是思政課質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主要是指通過整合課程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共建教育主體等手段,遵循“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理念,著眼于教學親和力和針對性,從而夯實大學生獲得感的基石。因此,思政課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就必須認真探究制約大學生獲得感提升的主要因素,在提高質量方面多做探索,促進內生動力與外部需求良性互動,實現思政課的育人價值。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制約因素
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著親和力不夠、針對性不強的問題,教育部長陳寶生認為,原因在于思政課的“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夠時尚。[6]由此可見,教學內容的不科學配比、教學方式的不合理供給以及不時尚的語言包裝已經成為制約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重要因素。
1.教學內容供給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供需矛盾
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滿足學生的現實需要是影響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可度和喜愛度的關鍵因素。在思政課課堂教學中,少數教師或為博取好感,大講特講野史軼聞,或為展現自己學術水平,向學生大水漫灌。這說明,現階段思政課的內容供給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之間仍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一是部分教學內容的理論深度有待提升。思政課面向的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化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時代學生主體,視野開闊、思維敏銳、獨立思考的大學生渴望深度挖掘他們關心的一些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希望能夠通過學習思政課,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各種問題的來龍去脈及本質和規(guī)律,從而找到觀察現實社會、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但當前的思政課存在著“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學段、不同的課目中重復出現,教師重復講解”[7]的現象,過多淺層次的理論重復會降低教學內容的新鮮感,增加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抵觸感,思政課的獲得感自然也無從談起。二是部分教學內容的現實溫度仍需加強。為了達到教學目標,以往思政課多注重教材中知識體系的傳播,對大學生現實困惑的關注度不足,對現實問題的審視力不夠,往往會出現將現實生活剝離于課堂教學之外的現象,當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抽象化而生動性和實踐性不足的時候,思政課課堂教學在學生心中就會成為“說教”“填鴨”等的代名詞,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共鳴感,學生與思政課之間的距離感在教學活動中也就自然生成了。
2.課堂教學方式與學生主體性作用發(fā)揮之間的現實錯位
教學方式能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和主體需要是影響學生課堂參與度、理論認知度以及價值認同度的關鍵因素,關乎思政課的親和力和獲得感。當前,思政課中存在著忽視學生主體性作用發(fā)揮以及重理論教育輕實踐教學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一是教學活動中單向灌輸的色彩較濃。一些教師過于注重“教什么”而忽視了學生真正需要“學什么、怎么學”,由于缺乏對學生實際需求和認知邏輯的深入認識,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得到真正發(fā)揮,思政課也出現了教師自說自話的單向灌輸以及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精神游離于課堂之外的現象。這樣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使師生之間難以發(fā)生深度的觸碰和交流,自然難以滿足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實際需要和現實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獲得感。二是教學活動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較突出。實踐教學的開展需要人力、財力、物力等多方面社會資源的支持,教師所耗費的精力也遠遠高于課堂教學。因此,目前高校思政課多以課堂教學的形式為主,實踐教學難以真正落實開展,即使開展了也因為經費人員不足、缺少配套措施等因素而往往效果不佳,這使得學生難以在現實體驗中感悟和運用思政課中的教學內容,長此以往,學生們便會覺得思政課是無用的,是空講大道理的,可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匱乏阻礙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生成持久深層的獲得感。
3.語言表達形式與學生思想特點之間的部分脫節(jié)
語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教師的語言表達是影響思政課親和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進入網絡化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溝通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而目前思政課教學中一些教師由于因循守舊、缺乏創(chuàng)新的話語表達形式而容易導致其課堂與學生之間出現脫節(jié)的現象,難以使學生在積極的課堂參與中與教師達到同頻共振的效果。一是思政課中語言表達的藝術性尚待提升。思政課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課程,教材中的語言論述往往學理性比較強,抽象難懂,部分教師為了追求教學內容的“高大上”,常常囿于抽象的教材語言,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把抽象難懂的教材語言轉化為生動具體的藝術語言,使得原本富有價值關懷的思政課變成了機械、抽象的滿堂灌和填鴨式的說教,學生與課堂之間的情感距離也就隨之拉大了,獲得感自然難以生成。二是思政課中語言表達的生活性亟需加強。思政課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此基礎上回歸生活、指導生活??梢?,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生活是思政課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然而,當前的思政課對于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新內容、新語言、新表述的關注度不高,部分課堂仍停留于照本宣科式的、純理論宣講的語言表達,語言表達的針對性、生活性不夠,造成學生“不想聽”“懶得聽”,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出現了一定的溝通障礙,思政課也就很難打動人心。
三、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可行措施
思政課要堅持以滿足大學生的現實需求為目標和導向,更新教學理念,謀劃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師隊伍,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傾心打造“配方”新穎、“工藝”精美、“包裝”時尚的思政課,以此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
1.更新教學理念是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首要前提
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基本態(tài)度和根本看法,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著根本性的指引作用。在提升獲得感的目標導向下,思政課要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及教育對象的現實需求,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努力實現思政課意識形態(tài)目標與育人目標的協(xié)調統(tǒng)一,為提高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一要堅持思政課的政治導向性,堅持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習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1]思政課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主要陣地和關鍵渠道,具有強烈的政治導向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是掌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重要載體。因此,思政課必須秉持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自覺承擔人才培養(yǎng)的重大使命,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文化素養(yǎng)。二要根據學生的現實發(fā)展需求,樹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教育理念。思政課與學生的思想特點、現實需求和發(fā)展期待之間的契合度,是決定思政課獲得感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關注學生的現實發(fā)展需要是提升思政課獲得感的邏輯起點。新形勢下,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政課的根本教育理念,把學生的主體價值和內在需要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引領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深入發(fā)現、認識和發(fā)揮自身的獨特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在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價值指引和人格塑造作用,才能深層次地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
2.深拓教學內容是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思政課中的供需矛盾要求我們必須根據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謀劃教學內容,這是提升思政課獲得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只有以教學內容的理論透徹性彰顯思政課的深度,以教學內容的現實解釋力體現思政課的溫度,以深度的思想和對現實的洞察增強思政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一要有深度,彰顯思政課的理論透徹性。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sup>[8](P9)要讓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多樣價值選擇的大學生真正信服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就要增強說理的透徹性和課程的穿透力。透徹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的基石,思政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帶領學生深入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講清、講透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回應重大理論問題,深化學生的理論認知,讓有思想深度和嚴謹邏輯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征服學生,使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思政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二要有溫度,增強思政課的現實解釋力。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在教學實踐中聚焦生活、講述生活、解釋生活,只有真正地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接軌,才能體現思政課的溫度。習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9]當前,社會體制轉型期帶來的新矛盾和新挑戰(zhàn)以及多樣價值觀念的沖擊給大學生帶來了諸多困惑?;诖?,思政課要強化問題意識,著眼于社會發(fā)展帶來的新挑戰(zhàn),著眼于高校發(fā)展帶來的新變化,著眼于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在此基礎上透視、剖析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增強對大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的解釋能力,讓大學生在思政課中澄清認識、厘清矛盾,使學生真正有所收獲,有所成長,親身體驗到思政課的獲得感。
3.改進教學方法是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有效途徑
教學方法關乎思政課的效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1]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接受習慣不斷探索,形成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教學方法,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實現從“真的有用”到“真的運用”的轉型。一要提高思政課的互動性。大學生不是理論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參與者和互動者。因此,思政課要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中突出學生的獲得感,將學生感興趣的鮮活素材運用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對話和交流互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教學方法實現由單向灌輸向雙方互動的轉變,促使學生在與教師互動啟迪的過程中感受思政課的魅力,進而實現教與學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二要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思政課要達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化人的效果,就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接受能力探索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因此,思政課要運用生活化的敘述方式,將抽象生硬的教材語言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以情感式、情境式的教學方式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用有溫度、有熱度的課堂感染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才能提高思政課的熱度,進而從情感上拉近思政課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真正提升大學生的獲得感。
4.優(yōu)化教師隊伍是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堅實保障
思政課教師作為思政課的發(fā)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其價值不僅在于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更重要的是要激發(fā)學生思想的火花,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需求,充當大學生成長道路上思想的引領者和價值的塑造者。因此,要加強思政課的教師隊伍建設,優(yōu)化教師隊伍,為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提供堅實保障。一要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通過提高思政課教師的任職標準,將政治信仰堅定、理論知識扎實、教學能力精湛的優(yōu)秀教師選入思政課教師隊伍中,儲備優(yōu)秀的思政課教師人才,保障教學的用人需求;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通過選取優(yōu)秀的教師參加“全國高校優(yōu)秀中青年思政課教師擇優(yōu)資助計劃”,提高思政課教師教學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二要增強思政課教師的使命感。習近平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對全體教師提出殷切希望,要“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做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思政課教師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宣講者以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更要增強自身的使命感,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自覺承擔教書育人的職責,把思政課打造成為學生愛聽、終身受用的課程,以教師的思想魅力和課程的吸引力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
5.理論聯系實際是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必經之路
理論和實踐結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在思政課教學中,理論脫離實際、重理論輕實踐、重實踐形式輕實踐內容等現象屢見不鮮。思政課既要注重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也要引導學生自覺將理論付諸實踐,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思政課的獲得感。一要用實踐檢驗思政課的真理性,增進學生的認同感。列寧曾言:“訓練、培養(yǎng)和教育要是只限于學校以內,而與沸騰的實際生活脫離,那我們是不會信賴的”,[10](P355)這就要求思政課既要重視課堂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又要面向課外實踐,讓大學生在實踐教育中通過自身的親身感性體驗,加深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厘清對現實問題的困惑。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手段,檢驗課堂教學內容的真理性和科學性,進而促進學生的思想認同,使之將思政課內化于心,并在實踐中外化于行,真正提升學生的認同感和獲得感。二要充分發(fā)揮實踐教學的作用,打造思政課的第二課堂。豐富的校園活動和廣闊的實踐生活是思政課的隱形課堂,是大學生自我探索、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以及黨和國家政策的重要平臺。思政課教師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思政課素材,創(chuàng)設思政課的實踐教育基地,開辟思政課的情感體驗天地,用實踐教學這本“無字之書”幫助學生積極思考,體悟思政課的現實魅力,在大學生的內心世界生成持久深層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教育部發(fā)布高校思政課工作方案:增強大學生的思政課獲得感[N].人民日報,2017-05-12(12).
[3]李菊英,顏州.獲得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生成要素[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
[4]姚迎春,楊業(yè)華.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內涵[J].湖北社會科學,2018,(4).
[5]房廣順,李鴻凱.以大學生獲得感為核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J].思想理論教育,2018,(2).
[6]教育改革發(fā)展要精準發(fā)力[N].人民日報,2017-03-13(4).
[7]劉建軍.試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復施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8).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習近平首次點評“95后”大學生[N].人民日報,2017-01-03(2).
[10]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