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思政小課堂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社會大課堂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指將小課堂的理論性同大課堂的實踐性結合,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的統(tǒng)一;將小課堂的抽象的理論教育和大課堂的社會實踐相結合,實現(xiàn)理論抽象和現(xiàn)實具體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教師是關鍵,實踐教學是抓手,學校和社會聯(lián)動是保障。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
【作者簡介】何益忠,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上海? 201620)。
【原文出處】《思想理論教育》(滬),2020.10.71~75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形勢下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戰(zhàn)略研究”(項目批準號:17JZD055)、2020年上海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項目“思政課實踐育人體系構建研究”(項目批準號:ZX2020—YJ12)。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思政課“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用科學理論培養(yǎng)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對于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進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的價值意蘊
思政小課堂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社會大課堂是思政小課堂以外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教書育人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內在要求,是對思政課建設歷史經驗的系統(tǒng)總結,是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針對性、有效性的現(xiàn)實需要。
1.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在要求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著眼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它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實際狀況與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需要之間的矛盾”。[1]為完成思政課教學任務,解決思政課面臨的主要矛盾,既不能局限于思政小課堂,也不應該放任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而是必須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思政課通過系統(tǒng)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我們進行理論教學時,必須結合社會現(xiàn)實,關注學生身處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聯(lián)系社會一般實際和學生具體實際,才能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知”的層面,除了將理論講深講透以外,還必須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投入社會生活、生產勞動,將精神層面的對象化活動和物質層面的對象化活動結合起來,才能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注入學生的心底,外化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行”,還具有改造主觀世界的功能。從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來看,全部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認識從實踐中來,受到實踐的檢驗并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人們在實踐中不僅獲取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而且不斷豐富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自身的認識,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升華自己的精神追求。
2.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是對思政課建設歷史經驗的系統(tǒng)總結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在加強思政課建設,不斷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過程中,十分重視將課堂理論學習與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進行社會實踐相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就提出理論學習只有“與自己參加生產勞動,參加群眾斗爭,參觀解放軍或工廠等活動結合起來,才能收到大的成效”。[2]因此,應該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群眾斗爭及社會活動等,使感性認識與理論知識相印證,取得鞏固提高的效果”。[3]改革開放初期,中央又要求引導學生“注重實踐,身體力行,要積極運用和發(fā)展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等”。[4]進入21世紀后,“05方案”提出要在思政課教學中,“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重視課堂教育,又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5]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指出,要“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結合,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傊?,我們在思政課教學中,一直強調要把理論教學與深入社會實際結合起來,而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結合正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思政課建設歷史經驗的系統(tǒng)總結。
3.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新時代加強思政課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fā)展,中國社會正處在深刻轉型期,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多元價值彼此碰撞。思政課教學既面臨嚴峻挑戰(zhàn),也存在千載難逢的好機遇。面對新形勢、完成新任務、迎接新挑戰(zhàn),要求我們必須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劇烈變化,社會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人們的社會生活日趨多元。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升,西方各種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不斷涌進思想“市場”,價值觀越來越多元。與此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流動更加快速,信息獲取更加便利。校園是社會的縮影,各種社會思潮都能在高校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改革開放、互聯(lián)網時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學生,也不允許我們將思政課局限在小課堂內。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朝氣蓬勃,敢說敢做,勇于開拓,不愿循規(guī)蹈矩。但他們也存在一些弱點,包括理想主義有余而腳踏實地不足,對書本知識了解較多而對社會生活實際接觸較少,等等。近年來,隨著“00后”進入高校校園,新一代青年大學生又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相關研究顯示,作為網絡原住民的“00后”大學生眼界更為開闊、思想更加前衛(wèi);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傾向更加明顯;自我意識更強,越來越注意個性和獨特性,集體主義觀念有所弱化。[6]教育對象的一般特征以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生的深刻變化,要求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更為強調教學的針對性。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輝煌成就,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生動、豐富的實踐也為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提供了充足養(yǎng)分和有力支撐,使兩個課堂結合更具現(xiàn)實可能性。
二、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的內在要求
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各有側重點。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各自長處,借助對方長處規(guī)避、克服自身短處,從而將兩個課堂統(tǒng)一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學實踐中。
1.充分發(fā)揮社會大課堂的優(yōu)勢,克服思政小課堂的不足
思政小課堂主要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生頭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了讓學生系統(tǒng)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探索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必須高度重視思政小課堂,堅持其主渠道地位。思政小課堂的側重點是理論講授,理論性、系統(tǒng)性、邏輯性是其特點和優(yōu)點。理論性是思政課的基本屬性。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而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都不是對實踐、現(xiàn)實的直接簡單反映,而是對實踐經驗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即使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也不同于歷史學科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學,它強調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強調“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落腳點在對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來源于實踐,是對實踐經驗的抽象和概括,是科學的理論體系,肯定具備科學理論應有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必然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遵循基本的理論邏輯,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講解。
毋庸諱言,思政小課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短板,主要表現(xiàn)為理論講授的抽象性和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被動性。因此,從思政小課堂出發(fā)的兩個課堂結合就是要將具體、生動的社會實際引入理論教學,帶領學生走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使理論教學更具現(xiàn)實性、針對性。馬克思主義來源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相結合的產物,是在實踐中產生并隨著實踐發(fā)展而不斷豐富發(fā)展的。但是在實踐中產生的認識、理論又必須回到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為此,思政小課堂進行理論講授時,應結合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的歷史實踐,結合當前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用曾經發(fā)生的歷史事實、正在發(fā)生的生動事例彌補理論教學的抽象性;應該帶領學生走向社會,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實習見習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的科學性、真理性,體現(xiàn)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
2.進一步發(fā)揮思政小課堂對社會大課堂的指導、引領作用
社會大課堂實際上就是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既包括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生活,也包括正在行進中的現(xiàn)實生活。物質生產活動是人的基本的實踐活動,但是人的實踐活動即人的社會生活并“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7]社會生活是生動的、豐富的和具體的,可以彌補思政小課堂的不足。但是社會生活又是多元的和復雜的,這就要求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學生置于其中,或者隨意將社會大課堂搬進小課堂,而必須把社會大課堂同思政小課堂結合起來。首先,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去分析、引導社會大課堂中的多元價值。由于社會存在的多樣性,決定了人們社會意識的多元性。對于社會大課堂中存在的各種價值觀,我們不能以為存在即是合理,也不應該簡單地予以否定,而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分析為什么會存在這些價值觀以及青年大學生應該確立什么樣的價值觀,從而引導學生在明晰是什么、為什么的基礎上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要在社會大課堂的各類實踐中體現(xiàn)思政課的性質,賦予其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功能。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以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為舞臺,以物質生產勞動為依托,以豐富感性認識、檢驗理性認識為重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踐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教學活動”。[8]思想教育、觀念養(yǎng)成、理想踐行是我們開展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放任學生實踐,必須使實踐成為體現(xiàn)思想性、理論性和政治性的思政課教學活動。再次,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分析、把握、辨析社會大課堂。社會大課堂是豐富多彩的,也是紛繁復雜的,這就需要我們帶領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時,要教育引導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政治站位,掌握科學方法,分清社會大課堂中的美丑,辨別主流和支流,能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立足當下放眼未來。
總之,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就是在思政課教學中,將思政小課堂的理論性同社會大課堂的實踐性結合,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的統(tǒng)一;將思政小課堂的抽象的理論教育和社會大課堂的實踐具體結合,實現(xiàn)理論抽象和現(xiàn)實具體的統(tǒng)一。要求思政課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用思政小課堂中學到的科學理論去觀察、分析復雜的社會大課堂,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思政小課堂中的主流價值引領社會大課堂中的多元價值,提高學生把握主流、辨別是非的能力;通過社會大課堂去驗證理論的科學性、真理性,提高理論教學的現(xiàn)實性、針對性。
三、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的實踐路徑
在思政課教學中將理論小課堂同豐富多彩、紛繁復雜的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師是關鍵。要著力提高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豐富其社會閱歷,提高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展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實踐教學是抓手,應該以思政課實踐教學為中心,以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業(yè)實習見習為支撐構建實踐育人課程體系;學校與社會聯(lián)動是保障,高校應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年成長,從而形成開門建好思政課、協(xié)同上好思政課的大格局。
1.實現(xiàn)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關鍵在教師
思政課是一門集政治性和學理性、知識性和價值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等于一體的課程,要解決大小課堂分離、割裂問題,必須花大力氣,采取各種方式提高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豐富其社會閱歷,提高其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展思政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要鼓勵、引導教師讀原著、學經典,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整體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教師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只有教師具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掌握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矢”,才能射中現(xiàn)實這個“的”,才能在教學中發(fā)揮主導作用,才不至于把課程講偏、將學生帶偏。其次,要鼓勵、引導教師了解中國歷史與現(xiàn)實。要為思政課教師提供包括暑期社會實踐、掛職鍛煉等各種接觸社會實際、了解社會現(xiàn)實、豐富社會閱歷的機會,使他們在走進小課堂之前深入社會大課堂,對中國歷史與現(xiàn)實有所了解,有較為豐富的社會閱歷。同時,還要對世界歷史和現(xiàn)實有所了解,能夠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再次,要引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既避免抽象的理論思辨,又不降低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既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歷史和現(xiàn)實,又不媚俗、不跟風,不迎合社會、學生的淺層次需要,使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的結合成為理論和實際有機統(tǒng)一的結合。
2.實現(xiàn)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實踐教學是重要抓手
盡管我們可以在思政小課堂的理論講授中通過理論密切聯(lián)系實際來實現(xiàn)大小課堂的結合,但是要驗證理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使學生做到知與行的統(tǒng)一,還必須帶領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開展實踐教學,使實踐教學成為連接兩個課堂的紐帶、實現(xiàn)兩個課堂結合的抓手。為此,應該更加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首先,要改變粗放模式,使實踐教學不斷精細化。盡管實踐教學已在高校普遍開展,但總體上仍處于粗放階段,在時間安排、主題選擇、成績考核等方面都還存在不少問題。因此,應著力改變單純地走一走、看一看、寫一寫等粗放模式,帶領學生沉下去、住下來、走進去,通過精細化提高有效性、針對性。其次,要改變“業(yè)余”模式,使其越來越專業(yè)。長期以來,由于相當一部分教師更為重視思政小課堂,更為注重小課堂的教學方法改革,相對忽視實踐教學,導致部分教師在理論教學方面是專家,而在開展實踐教學時則較為業(yè)余。為此,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引導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探索實踐教學改革,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思政課實踐教學方面的專家、大家。再次,要改變“單打獨斗”模式,探索合作、協(xié)同之路。思政課實踐教學涉及學校多個部門,需要得到輔導員、專業(yè)課教師等的支持和幫助。但是長期以來,或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獨立開展實踐教學,較少有其他部門、教師的參與;或在團委主導的學生社會實踐中,思政課教師發(fā)揮一定的指導作用。在這種狀況下,一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無力單獨承擔相關教學任務,二是未能讓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因此,應該盡快形成在校黨委領導下,各部門協(xié)同配合、功能互補的體制機制,走合作、協(xié)同的實踐教學之路。
3.實現(xiàn)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要加強學校和社會的聯(lián)動
強調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解決理論脫離實際、知行割裂狀況,必然要求學校和社會密切合作、彼此聯(lián)動。為此,首先要轉變觀念,引導全社會都來關心大學生成長。社會分工所引發(fā)的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組織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逐漸變成“只是黨政機關、軍隊、學校才會有的專門化實踐活動”,有時甚至被進一步“窄化”至學校,僅僅是學校、思政課教師進行的實踐活動。[9]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是整個社會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此必須充分發(fā)揮各級黨委的領導作用,引導全社會轉變觀念,共同關心青年學生成長,形成全社會共上思政課、促使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的良好局面。其次,學校要進一步創(chuàng)造條件,讓黨政干部、各行業(yè)先進模范人物走進思政小課堂,生動闡釋各地、各行業(y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輝煌成就、發(fā)生的感人故事,使學生在小課堂中感知大課堂的魅力。再次,要協(xié)調各方力量,為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開展社會實踐提供便利。目前,一些高校在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積累了一些豐富經驗,但也存在形式單一、經費緊張、時間零碎等問題。為此,應該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逐漸形成學校與社會有機統(tǒng)一、無縫對接的實踐教學格局,使社會生活成為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天然、便利的課堂。最后,全社會應該積極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整體氛圍。社會生活本身就有意義維度,本身就在進行精神文化的傳遞活動。青年學生正處在“拔節(jié)孕穗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錯誤思想傾向的影響,特別需要整個社會的精心引導和栽培。因此,全社會應該努力構建有利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充滿正氣、飽含愛心、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社會大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馮剛,張欣.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價值意蘊[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
[2][3][4][5]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Z].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8,101,203.
[6]馬川.“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證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9(3).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8]何益忠,周嘉楠.思政課實踐教學:概念辨析與體系創(chuàng)新[J].中國高等教育,2020(6).
[9]葉方興.從“懸浮”走向“融合”——論現(xiàn)代性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的關系[J].探索,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