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講好“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人生觀這一部分內容,有必要依據(jù)教材修訂后的內容,準確把握本門課程中人生觀教育的“理”與“路”。黨和國家事業(yè)賦予大學生的獨特定位以及人生觀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新時代開展人生觀教育教學的根本原因。新教材呈現(xiàn)出來的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和人生觀教育教學的實踐邏輯,是開展人生觀教育教學的基本遵循?;趯π陆滩年P于人生觀教育邏輯理路的把握來解析人生觀部分的內容,厘清人生觀教育教學所講之“道理”,為真正講深、講透、講活人生觀道理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人生觀;自我價值;社會價值
【作者簡介】余一凡,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文出處】《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京),2023.5.116~122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視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明確提出了“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的科學論斷,要求“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1]以精煉的語言清晰揭示了思政課的本質,為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八枷氲赖屡c法治”課的教材于2023年初進行修訂,人生觀部分的內容進行了相應調整與更新,及時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最新成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動火熱的實踐納入其中。為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開展人生觀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青春光芒,需要系統(tǒng)梳理并準確把握新時代加強人生觀教育的“理”與“路”。
一、開展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內在依據(jù)和時代境遇
如果說闡明新教材中人生觀部分所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是進行人生觀教育教學之本,那么明確新時代開展人生觀教育教學的根本原因和現(xiàn)實指向,則是把握好這一教學根本的前提。中國共產黨一向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來培養(yǎng),人生觀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新時代加強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是由大學生特殊的社會定位和生理心理發(fā)展階段所決定,同時也是應當前社會發(fā)展變化的現(xiàn)實需要,培養(yǎng)時代新人、造就新時代好青年的必然要求。
第一,大學生在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獨特定位要求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簡稱“三觀”)。對于無產階級政黨及其追求的共產主義事業(yè)而言,青年始終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我們是未來的黨,而未來是屬于青年的”。[2](P161)因此,中國共產黨一直注重發(fā)揮青年在社會進步、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大學生作為其中智識較高、思想活躍、創(chuàng)新能力較強的特殊群體,又受到更加特別的關注和重視,一向被視為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被當作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來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伊始,毛澤東在莫斯科大學面對中國的青年留學生們,用“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3](P248)來熱情謳歌并贊美他們展現(xiàn)出來的精神與力量,強調他們是革命的希望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要求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4]習近平多次強調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種特殊定位,對大學生在專業(yè)知識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訓練以及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方面都提出了極高要求,要求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第二,大學階段的人生觀教育在“三觀”培養(yǎng)中具有特殊意義。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常作為相互關聯(lián)的思想政治要求被一同提出,以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形成主要由這幾個方面共同構成的完整的意義世界,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其中,世界觀側重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場、觀點、方法,價值觀側重價值追求、價值評價及人們的行動準則,人生觀則直接指向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思想疑惑。因此,相對于世界觀和價值觀,人生觀問題與大學生個體的關系更加緊密,與社會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更加直接,更容易受到他們的關注。就“三觀”間的關系而言,一方面,人的實踐是能動的、有目的的活動,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5](P56)個體在考慮世界觀、價值觀問題時,其所思所慮也都是指向個人實踐,追求個人如何以完滿的狀態(tài)從事社會活動。另一方面,“我”是形成一切“觀”的主體,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對“我”的反思,也往往從對“我”的認識入手,擴展認識對象而形成其他的“觀”。人們對自我的認知,對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會直接影響其對世界的認識和價值判斷。因此,從內在的邏輯關系角度來講,世界觀決定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人生觀;從“三觀”培養(yǎng)的實踐過程來講,對于思想意識并非“白板”的大學生,從現(xiàn)實的人生問題入手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進而影響其世界觀、價值觀,是更為有效的教育路徑。
處于大學階段的青年學生,其生理機能日趨完善,自我意識基本覺醒,對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探索在廣度、深度上都大大提升,對人生問題的思考漸趨深刻但尚未定型,正在力圖構建一個相對統(tǒng)一的精神世界。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他們比較容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剔除錯誤人生觀念影響。因此,面向大學生開展人生觀教育,引導他們把握人生方向、思考人生真諦,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大學生面對新時代社會快速發(fā)展帶來的巨大思想沖擊,迫切需要正確的人生指引。從人生發(fā)展階段而言,大學生大多處于青年時期,而社會學意義上的“青年”不單是一個年齡概念,還是一個文化概念,指代特定的社會現(xiàn)象。伴隨著社會分工擴大、生產技能日益精細、生活規(guī)范日趨復雜,人們需要經歷更長的時間、接受系統(tǒng)訓練才能完成社會化過程,在傳統(tǒng)的兒童和成人之間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階段,即青年期。身處這一特定階段,大學生需要在知識、技能、心理、思想等各個方面為真正步入社會作準備。加強青年的人生觀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特定的社會變革期尤其如此。20世紀80年代初,面對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及其對學生造成的思想沖擊,高校開始設置專門課程開展人生觀教育,[6](P16)以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新時代,科技迅猛發(fā)展,經濟發(fā)展面臨的不穩(wěn)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大學生所面對的挑戰(zhàn)復雜程度要遠甚以往,而所有這一切都會在他們的思想觀念中留下“反射和反響”。在快速的社會變革中,面對外部世界和人生歷程中的種種不確定,尚未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容易出現(xiàn)心理上的不適、思想上的疑惑,更需要從哲學層面把握人生問題,樹立正確人生觀。同時,列寧當年關于現(xiàn)代社會存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抗的基本判斷并沒有過時,一些錯誤的社會思潮依然存在并力圖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爭奪大學生。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及時解答他們面對人生問題的思想困惑,幫助他們擺脫錯誤人生觀念的干擾,指引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無論對于學生成長還是對于社會進步,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新教材關于人生觀教育的邏輯理路
2023年版“思想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人生觀教育部分,保持總體框架和核心內容不變,調整并更新了部分內容。教材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jù)和主要載體,為了有效開展人生觀教育教學,有必要對教材中本部分內容的整體邏輯進行梳理,以準確理解并把握其中包含的具體內容。具體而言,可以從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和人生觀教育教學的實踐邏輯兩個角度進行說明。當然,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教育教學實踐要遵循理論自身的內在邏輯,不同內容的具體結合則服務于實際的教育教學。
首先,就各部分內容的邏輯關聯(lián)而言,教材從揭示人的本質出發(fā),先準確界定人生觀相關概念、論述基本的理論依據(jù),再據(jù)此闡明何謂“正確的人生觀”,最后說明在這種正確人生觀的指引下,如何應對各類人生挑戰(zhàn)、解決各類人生問題,實現(xiàn)人生意義,構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閉環(huán)。其邏輯起點是認清“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人”,最終目標是要通過奮斗“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均為“現(xiàn)實的人”。
人生成長會面臨諸多問題,要從“觀”的角度形成關于人生問題的總觀點和總看法,離不開對人的本質的認識。馬克思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形成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7](P501)不僅闡明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也直接表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認識人生和處理人生問題的重要著眼點和出發(fā)點。這一科學論斷以及個人與社會辯證關系原理,共同表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生問題的基本認識,構成人生觀教育的基本理論依據(jù)。而教材關于人生目的是人生觀核心、人生觀與世界觀、價值觀關系的闡述,同樣成為正確處理人生問題的理論基礎。
古往今來,有各式各樣的人生觀曾經出現(xiàn),那么究竟何謂“正確的人生觀”呢?馬克思主義強調個人與社會的對立統(tǒng)一,人們只有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才能發(fā)展自己,同時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通過人生實踐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便成為信仰馬克思主義并有志于成長為時代新人的青年學生的應然追求;在科學世界觀指引下,在科學認識世界發(fā)展尤其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嚴肅認真地對待人生歷程,就會正確認識和處理人生中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和問題,秉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以及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就決定了對一個人人生價值的評價,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看其是否為國家和社會真誠奉獻,為人民群眾盡心盡力服務。與前述人生觀的主要內容一一對應,教材從人生目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闡明了大學生應該樹立的人生觀。
在正確人生觀的指引下,一方面要著手處理各類人生矛盾,這些人生矛盾是人們的理想追求投射到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中必然出現(xiàn)的結果,貫穿于人生發(fā)展全過程,大學生需要辯證對待,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針對當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xiàn),網(wǎng)絡輿論亂象叢生,嚴重影響人們思想和社會輿論環(huán)境”[8](P5)的情況,在剖析重大錯誤人生觀的思想根源、錯誤實質及社會危害的基礎上,強調大學生應該自覺抵制錯誤人生觀。進一步而言,大學生不僅要排除干擾,更要主動把個人之小我融入社會之大我,堅持與歷史同向、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同在,這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積極選擇,是大學生自覺以時代新人相要求、敢于擔當?shù)闹鲃幼鳛?。這種積極選擇、主動作為要轉化為個體的真正成長和社會的實際進步,必須依靠每個個體的實踐創(chuàng)造和艱苦奮斗,大學生只有通過奮斗才能夠實現(xiàn)人生價值、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
其次,就實際開展人生觀教育教學的基本思路而言,教材先對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作出系統(tǒng)說明,再闡明如何樹立正確人生觀、反對錯誤人生觀,然后再指導學生通過實踐將高尚的人生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成就出彩人生。盡管不是嚴格地順序展開,但總體上按照“理論認知—方法指導—實際行動”的邏輯展開。考慮大學生之前已經在中小學接受過生動形象的知識教育,這一邏輯是符合列寧“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9](P142)這一認識真理的一般規(guī)律的,也契合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認知特點。
經過十余年的系統(tǒng)教育,大學生已經具備相當?shù)倪壿嬎季S能力和一定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停留于對個別現(xiàn)象的零散分析,而應對同類現(xiàn)象進行理論抽象后,從一般規(guī)律的角度加強理論教育。具體到人生觀教育方面,中共中央宣部、教育部2020年印發(fā)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指出,小學和中學通過講故事、講生活、講常識的方式,圍繞“學生與自我、家庭、班級、社會、國家、世界、自然等的關系”“個人和集體、自我和時代、社會規(guī)則和社會秩序、社會責任和社會擔當”等內容,從學生情感和體驗的角度開展教育、施加影響,大學則要側重從理論、從哲學的高度去認識各類人生現(xiàn)象,真正從“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探索人生真諦。由于“概念這種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xiàn)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lián)系,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了”,[10](P285)它作為“思維的細胞”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是理性認識、抽象思維的起點,大學生對人生問題的理論認識也應該從掌握概念開始。因此,教材首先從明確人生觀的相關概念入手,教育學生準確把握人的本質、人生觀的內涵與內容、世界觀價值觀的內涵等,初步揭示各類人生問題的共同特性,掌握認識人生問題的基本工具。其次結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生問題的基本認識,分別對人生觀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進行合乎邏輯的分析與推理,形成關于“正確的人生觀”的理想圖景,指明大學生應該樹立何種人生觀。由此,教材主要從“是什么”“為什么”的角度,相對完整地闡述了關于人生觀的理論認知。
形成科學的理論認知是為了認真思考和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之路,當運用科學理論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尤其是遇到各種人生矛盾、人生難題時,還需要把握科學方法以作出正確判斷、正確選擇。對于知識體系尚未搭建完成、價值觀尚未塑造成型的大學生而言,這種方法既包括準確評價社會成員人生價值大小的原則規(guī)定,也包括面對人生得失、苦樂、順逆、生死、榮辱等重大矛盾時的解決辦法,還包括如何認識并自覺抵制錯誤人生觀影響的方法。因此,教材隨之闡述了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及方法、正確對待人生矛盾的辯證思維以及面對錯誤人生觀的基本立場和態(tài)度等,為大學生開展各種人生實踐、應對各種人生難題提供方法指導。同時,再美好的人生設計,也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才能真正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人生。因此,教材一方面提醒大學生要從社會現(xiàn)實及個人主客觀條件出發(fā),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增強個人能力和本領;另一方面則明確要求大學生要努力奮斗,實現(xiàn)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以達到開展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教學的目的。
三、講清正確人生觀的實踐進路
人生活動豐富多彩,人生問題千千萬萬,“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任務并非要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給出現(xiàn)成答案,有限的課堂教學也無法道盡大學生心中的各種思想困惑,人生觀教育教學應該講深、講透、講活的道理,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指導下正確處理人生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第一,準確把握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這是人生觀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依據(jù)。人通過“有意識的生命活動”[5](P56)將自己與動物區(qū)別開來,從而創(chuàng)造人生意義。這種創(chuàng)造性實踐有賴于他人或社會提供的條件,人們在其中結成各種社會聯(lián)系,并在不斷變化的社會關系中塑造自我、改造世界?!安皇侨伺c動物的關系,也不是像費爾巴哈所謂人的‘類本質’,而只有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才決定人的社會本質?!盵11]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社會關系總和決定人的本質,不是簡單地從人畜區(qū)別或者抽象類本質的角度去認識人,而是要求從社會關系出發(fā)去把握人的本質,關注現(xiàn)實的而非虛幻或抽象的人,在指明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同時,也為認識人生、形成正確人生觀提供科學的方法論。由此,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成為認識和處理人生問題的重要著眼點和出發(fā)點。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沒有一個個具體的人,便無所謂社會;離開了社會,個體連生存都會出現(xiàn)問題,更遑論成長及發(fā)展。由于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處理二者關系時應該考慮將社會放在首要地位,個體只有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才能夠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其人生意義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
個人與社會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構成人們處理一切人生問題的基本理論依據(jù),無論是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還是選擇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抑或是運用科學的人生價值評價標準與方法來確立自己的價值追求,都應該建立在對這一辯證關系的準確把握基礎之上。即便在人工智能時代,個體的生存與發(fā)展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人生價值的具體創(chuàng)造需要進行新的反思,但人機交互本質上仍然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一定意義上,開展人生觀教育教學,就是要教育大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方法。
當前暴露出來的很多社會問題,從人生觀的角度來看,恰恰是沒能從根本上正確處理二者關系造成的。比如,資本邏輯會將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看作人與物的關系,資本邏輯驅使下對二者關系的不當處理就可能會使人陷入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或拜金主義。只有從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出發(fā),才能夠把握處理人生問題的真諦。
第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這是人生觀教育教學的核心。馬克思早在青年時期考慮職業(yè)選擇問題時就強調:“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盵12](P459)按照這種理解,“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由于實現(xiàn)了“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辯證統(tǒng)一,自然成為馬克思主義倡導的人生追求。這種人生追求既遵循了個人與社會辯證關系原理,又以群眾史觀為基本的理論基礎,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符合歷史發(fā)展的科學人生追求。同時,在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中,其生命活動成為其意志和意識的對象,是在特定目的支配下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人生目的便是對人為什么活著、這種生命活動為了什么這一人生根本問題的認識和回答,它是人生觀的核心,不僅定向人生道路,也決定著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選擇,人們對各類具體人生問題的回答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對于人生目的的理解和追求。當人們相信并愿意樹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不僅意味著他們選擇了為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而努力的事業(yè),要在積極奉獻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且意味著他們對追求這一高尚人生目的可能的風險已經有所準備,能夠正確面對實現(xiàn)這一人生目的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zhàn)。
第三,完整準確地理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人生觀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人生態(tài)度體現(xiàn)著人們對“人應當如何活著”這一問題的穩(wěn)定認識,表明人們愿意以何種方式對待人生。馬克思主義不僅倡導大學生應該樹立科學高尚的人生追求,而且希望大學生能夠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因為越是崇高的人生追求便意味著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越大,沒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再崇高的人生追求也將落空。教材明確提出人生須認真、人生當務實、人生應樂觀、人生要進取,除了要教育學生認真理解每一個要求的準確內涵和具體要求外,更需要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整體把握并用于實踐,以便準確把握部分大學生群體中出現(xiàn)的新心態(tài)。大學生群體中出現(xiàn)并引起普遍關注的文化現(xiàn)象或情緒反映,無論是內卷還是躺平,抑或是當前關于“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的調侃,其背后當然有復雜的社會原因,不過從個體角度去觀察,身陷其中的學生無疑在人生態(tài)度上沒能真正達到上述四個方面的要求。此外,以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還需要科學認識并妥善解決實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生矛盾。既然矛盾普遍存在于人生發(fā)展過程中,而矛盾又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就需要堅持矛盾分析方法,不僅要直面并正視諸多人生矛盾,而且要善于抓人生道路上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辯證對待并不斷解決人生矛盾中獲得成長。
第四,基于對人生價值內涵的科學理解來把握人生價值的評價與實現(xiàn),這是人生觀教育教學必須把握的評價尺度。人生價值內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即個體的實踐活動對自己生存和發(fā)展所具有的價值及對社會、他人所具有的價值。這兩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個人與社會辯證關系在人生價值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個人與社會是對立統(tǒng)一關系,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依存。人的社會性決定了在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中需要將社會放在首位,相應地,在考察與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最根本的就是看人們能否通過自身的實踐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作出貢獻?;趯θ松晕覂r值與社會價值關系的準確理解,對社會成員的人生價值進行全面評價時,既要看貢獻的大小也要看盡力的程度,既要尊重物質貢獻也要尊重精神貢獻,既要注重社會貢獻也要注重自身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科學、準確地評價人生價值,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依據(jù)人生價值的這種評價標準及方法,當代大學生應該從中得到啟示,要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最重要的是需要堅持與歷史同向、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同在,躬身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偉業(yè)。要實現(xiàn)這一點,既要從社會客觀條件出發(fā),又要從個人自身實際出發(fā),在不斷增強自身本領和能力的基礎上投身社會實踐,通過艱苦奮斗,擔當時代使命、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
第五,剖析錯誤人生觀念的實質及危害,明確人生觀教育教學必須抵制的錯誤傾向。大學生并非在溫室中生活,會面臨各種社會思潮的現(xiàn)實影響。其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觀念,會嚴重侵蝕大學生的心靈,妨礙大學生對人生問題的正確思考,不利于他們樹立科學高尚的人生觀。對此,除了需要對上述三種錯誤觀念的產生與實質進行深入分析,結合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新表現(xiàn)、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等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駁斥外,還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生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進一步說明,這些錯誤人生觀的主張和危害雖各不相同,但都“沒有正確把握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忽視或否認社會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動的本質屬性,對人的需要的理解極端、狹隘和片面,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是一己之私利”。[13](P37)這種道理的澄明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生問題基本認識的再次確證,又從批判的維度再次明確人生目的是人生觀的核心,不僅使前后內容的邏輯關聯(lián)更為緊密,也使這種批判具有更加堅實的學理支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 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2]列寧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武東生.如何把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人生觀”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2).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與法治(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