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伊香蕉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观看欧美,中文娱乐久久综合网,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99

        
        

                返回教學研究

                論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思維革新
                余華 涂雪蓮
                【摘要】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是順應新時代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動實踐,而直面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優(yōu)化思維方式,是深化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前提。當前,尤其需要由局部思維轉向整體思維,制定統(tǒng)一的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標準;由并列思維轉向進階思維,完善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的逐級進階;由多點思維轉向重點思維,構建與各學段層次相契合的學習方式;由自我思維轉向協(xié)同思維,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
                【關鍵詞】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思維革新
                【作者簡介】余華,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涂雪蓮,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610068)。
                【原文出處】《思想理論教育》(滬),2020.2.68~72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yōu)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基礎’課教育教學中‘思想道德’與‘法治’有機融合研究”(項目批準號:17JDSZK089)。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把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盵1]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強調“堅持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統(tǒng)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2]優(yōu)化思維方式、破解思維瓶頸的制約成為全面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學校和教師而言,圍繞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責任和使命,勇于認識自己在思維觀念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實現(xiàn)思維方式的革新和價值釋放,是增強各級各類學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實效,使思政課真正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的基礎和前提。
                一、由局部思維轉向整體思維,制定統(tǒng)一的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標準
                近年來,教育部高度重視學校思政課課程標準的修訂,各學段相繼完善了反映學生身心特點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目標的課程標準及相關指導性文件,包括《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等。綜觀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標準及相關指導性文件的編制,均是分學段設計,適應學生階段性成長的需要,有其合理性。但這些指導性文件的制定未能體現(xiàn)各學段的統(tǒng)籌規(guī)劃、相互協(xié)調,在實施過程中也是“花開幾朵”、“各行其是”。這樣把一個整體事物分解成相對獨立的幾個部分來認識、運作的局部思維方式,反映到現(xiàn)實中就是每個學段都在努力把本學段的工作做到極致,卻只見部分不見整體,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初衷和本意相悖,很容易使各學段思政課教育教學自我封閉,也不利于相鄰學段思政課的有效銜接,影響大中小學思政課育人功能的整體發(fā)揮。
                恩格斯指出:“我們抓不住整體的聯(lián)系,就會糾纏在一個接一個的矛盾之中?!盵3]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規(guī)定性必然要求運用整體思維。所謂整體思維,是把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從全面視角把握整體的各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整體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但每個部分不能取代他者或整體,都要通過普遍聯(lián)系的整體而起作用;整體的性質、功能并不等于各個組成部分的性質和功能簡單相加,而是一個具有新特征的整體,即“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思政課課程標準是指導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的綱領性文件,在整體思維指導下,著眼于“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如何立德樹人”,統(tǒng)一的思政課課程標準橫向囊括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要素,縱向建構各要素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階段的特色和特質,橫向和縱向交匯于各學段的教學實施與銜接建議。相較于分段制定的思政課課程標準,統(tǒng)一的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標準具有以下優(yōu)勢:一是頂層設計站位高。教育部等機構從整體上制定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標準,以系統(tǒng)論的思維來處理各學段的界分和銜接,順應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之大勢,對推進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大有裨益。二是具體修訂精細化。借鑒原有的思政課課程標準及指導性文件中行之有效的理念和經驗,認真分析當前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精細化的改進意見和實施策略。三是教學銜接具體化??茖W設計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教學實施策略,對相鄰學段思政課教育教學銜接的內容、思路和方式予以明確和規(guī)范,使大中小學思政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得以真正落地。
                總之,走出狹隘的局部思維,整體規(guī)劃、統(tǒng)籌設計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標準,既可系統(tǒng)建構大中小學思政課育人體系及配套方案,實現(xiàn)不同學段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一以貫之和自然銜接,又能科學把握思政課作為關鍵課程的學科定位,厘清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整體目標與分項要求,有效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從而使統(tǒng)一的思政課課程標準成為統(tǒng)攝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靈魂。
                二、由并列思維轉向進階思維,完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的逐級進階
                梳理大中小學思政課現(xiàn)有教材體系,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學段教材內容的多樣性與學生成長的階段性之間存在矛盾,一些教材內容設置上存在著重復和交叉。例如,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與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生活需要法律”關于法律就在身邊、法律調整社會關系、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與義務等內容多有近似;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建設法治中國”與高中《政治與法治》“法治中國建設”都包含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內容;高中《政治與法治》“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與大學《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都以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為主體內容;等等。這些重復內容的存在,表明教學知識內容體系與學生認知發(fā)展體系不契合,這就容易造成學生對知識傳授獲得感不強和價值升華缺乏感受度,甚至對思政課教育教學產生厭倦感和消極心態(tài)。如果我們采用事物從低級向高級逐步提升的進階思維,就可以把教材體系中的相同或相似主題看作是不同學段學生系統(tǒng)連貫、逐步深入學習的必然和必需,一方面可以為教材內容的不斷完善提供參考和操作的標尺,另一方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
                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教材建設,不能片面追求各學段教材體系內部的自洽與完備,而應客觀看待各學段設置相同或相似主題的教材內容,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體現(xiàn)分層遞進、逐級進階的原則,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因此,明確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分段育人目標,做好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的難易度、區(qū)分度顯得尤為重要?!按髮W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yǎng)”,“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4]具體到教材內容,既要避免教材內容的簡單重復和不必要的交叉,又要在教材相同或相似教學主題的銜接上,做好“起承轉合”,正所謂“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捌稹睉_定本學段的內容基調,“承”則銜接相鄰低學段的內容,“轉”即從低學段自然過渡到本學段內容,“合”需做好本學段內容的升華,引出相鄰高學段所學內容。針對教材內容的反復性,“承”需落實不同學段相同或相似教學主題的銜接,提升教材體系層層遞進的質量。針對教材內容的上升性,“合”需重視劃分各學段教材內容要求的難易度,明確各學段教材內容的總體難易區(qū)間,避免升華不到位或過分拔高,逐級提升教材體系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因此,每個學段教材體系的編排應深淺得當,“承”不宜過淺,“合”則不宜過深,給下一學段教材編排留足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盤活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教材體系及其育人價值,恰如其分促進學生從低學段到高學段的接續(xù)發(fā)展。
                以法治內容為例,小學、初高中和大學的法治教育應從點滴知識、生動體驗、一般常識到理論深化、樹立信仰依次進階、層層深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應以小學生現(xiàn)實生活為切入點,呈現(xiàn)與小學生生活實際相一致的情境,關注小學生真實的生活問題,聚焦小學生從家庭、學校到社會的真情實感,給予他們必要的法治啟蒙。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銜接小學教材中“生活需要法律”的基礎上,著重從“法律保障生活”的角度,立足于初中生相較于小學生對生活的詮釋更為寬廣,讓初中生體驗法律在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和具體功能,引導他們初步形成依法參與社會生活、維護自身權益的思想基礎。高中《政治與法治》教材以法治意識教育為重點,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心系國家、展望世界,深刻理解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掌握必要的法律基礎知識,夯實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以自覺守法和法治信仰的教育為重點,在承接高中教材對全面依法治國解讀的基礎上,以深化對法治的學理分析為著力點,使學生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實踐知識,引導他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需要指出的是,再周延、縝密的教材也難以做到盡善盡美,因而各學段思政課教師應適時澄清學生對教材的誤讀和誤解,按照逐級進階的原則解讀教材、講好思政課。
                三、由多點思維轉向重點思維,構建與各學段層次契合的學習方式
                思政課教育教學一體化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其中教的一體化和學的一體化同樣重要。教師引導、督促學生正確進行學習,對于凸顯學生作為思政課學習者和受益者的主體地位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朱熹認為,學生“初年入小學”,教師“教之以事”,學生“學其事”;學生“十六七入大學”,教師“教之以理”,學生“學其小學所學之事之所以”。也就是說,小學注重“學其事”,通過親身參與,體會學習基本知識;大學注重“學理”,通過研究性學習,探求事物的根本。在新時代大力實施教育綜合改革的背景下,各學段師生遵循因事而化、因勢而新的原則,對思政課學習方式進行了積極主動的探索,其中不乏可示范、可推廣的經驗成果。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是,有部分教師和學生運用發(fā)散性的多點思維,多角度盲目開發(fā)、嘗試多種不同樣態(tài)的學習方式,各個學段都有體驗性學習、生活化學習、常識性學習、理論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這又走進了另一個“窠臼”,從表面上看教學形式多有翻新,似乎有利于因材施教,而實質上是在學習方式的選擇和使用上盲目追求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沒有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反而削弱了真正體現(xiàn)課程理念和學生訴求的學習方式。不僅如此,超越或低于某學段學生身心特點的學習方式,如對低學段學生運用理論性強、探究要求高的學習方法,往往是徒有其形,名不副實;而高學段學生還在以規(guī)范日常行為習慣、進行體驗性學習為主,這就好比成年人玩兒童的游戲,雖然輕松但達不到高階學習的目的。凡此種種,或在現(xiàn)實中不便于實際操作,或難以取得應有的教育教學效果。
                學習方式的價值不在于量多,而在于精準。我們要從多點思維轉向重點思維,著重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抓關鍵因素,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每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其發(fā)揮作用的前提,因而我們應全面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即同一學段學生有共同的學習目標,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學習方式。若非必要的學習方式,果斷舍棄,可以給學生適當減輕負擔。換言之,應按照學生的學段逐級改變學習方式,以增強各學段學生學習的適應性和實效性。“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設計課程內容,體現(xiàn)不同學段特點,研究生階段重在開展探究性學習,本??齐A段重在開展理論性學習,高中階段重在開展常識性學習,初中階段重在開展體驗性學習,小學階段重在開展啟蒙性學習?!盵5]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啟蒙性學習,教師應組織適當?shù)牡赖屡c法治的啟蒙活動,對小學生進行情感熏陶,促進思想凈化和行為養(yǎng)成。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體驗性學習,應讓學生從親歷某件事、或身臨其境的體驗以及換位思考等真切的內心活動中,獲得真實感受和經驗,打牢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基礎。對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常識性學習,重在回歸常識,實現(xiàn)“個體心理、意識、話語向社會心理、社會公共意識和社會日常語言(話語)轉化”,[6]將思想政治的常識性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本??茖W生思政課的理論性學習,要求學生學會將感性認識進一步轉化為理性認知,增強使命擔當,并深化相關知識的學理邏輯,提升理論對現(xiàn)實問題指導的深度與廣度。研究生思政課的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和所在學科專業(yè)的思想方法,深入理解和探究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提高分析、研究和解決國際國內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例,小學、初高中和大學皆需積極探索切近學生的學習方式。小學階段可開展“班級生活放大鏡”的道德啟蒙活動,引導小學生與同學友善相處,增強對班級管理中蘊含的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小學生愛同學、懂分享、守規(guī)則、會奉獻的意識。初中階段可通過誠信考試、職業(yè)體驗、模擬法庭等讓學生直接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運用,或通過講述發(fā)生在身邊的鮮活故事讓學生間接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細落小落實,以打通初中生獲取知識與生活經歷、情感體驗之間的價值通道。高中階段從事實觀感走向常識認知,要求具有一定的知識積淀,表現(xiàn)為學生能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能鑒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世界文明的精華與糟粕,對社會生活中符合或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行為具有初步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讓“常識學習成為知識發(fā)現(xiàn)之旅、意義追尋之旅”。[7]大學生的年齡階段好比小麥的灌漿期,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滋養(yǎng),引導他們深度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底蘊、現(xiàn)實基礎、道義力量,堅定價值觀自信和踐行的思想政治定力與行為自覺。研究生已具備較為寬廣的學術視野,可以在專業(yè)導師或思政課教師指導下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理邏輯、現(xiàn)實影響力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拓展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重要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學生群體中,不同學段都存在主體部分學習能力相當而少量學生明顯拔尖或落后的情況,因而某一學段以某一學習方式為主,并不排斥因人、因事、因勢而采用其他學習方式。
                四、由自我思維轉向協(xié)同思維,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協(xié)同育人
                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的一體化建設,僅憑學校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凝聚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力量。但我們??吹竭@樣的現(xiàn)象,學生在學校接受較長時間的正面教育,卻在較短時間內被家庭成員消極、悲觀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表現(xiàn)以及社會上的一些錯誤輿論導向抵消了??陀^地講,在倡導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家庭和社會已經逐步擺脫全然不顧他者、單維度看待問題的自我思維,逐步走向三方的互助性交流,協(xié)同育人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推動思政課建設的合力還沒有完全形成,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思政課建設的氛圍不夠濃厚”,[8]學校、家庭、社會還沒有形成協(xié)調平衡、協(xié)同發(fā)展的共贏態(tài)勢。因此,把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個有機系統(tǒng),以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相互合作來推動系統(tǒng)有序化、集約化發(fā)展,實現(xiàn)家庭、社會多方面資源聯(lián)動來配合和支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積極構建同向同行、優(yōu)勢互補的全過程全方位協(xié)同育人的新模式和全黨全社會協(xié)調互動、努力辦好思政課的新格局,是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的一項重要工作。
                首先,營造校園文化的軟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學風,寓思政課教育教學于校園文化活動中是非常必要的。學校應堅持“大思政”理念,“課堂思政”發(fā)揮好主力作用,“校園思政”發(fā)揮好合力作用,“積極探索‘課堂思政’向‘校園思政’的拓展,努力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要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chuàng)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打造高質量的‘第二課堂’,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9]
                其次,讓家庭和家長成為學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堅定支持者。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大多數(shù)家庭和家長都期望子女能全面發(fā)展、有所建樹,自會長期關注子女學業(yè)的進步,但家長更應該重視子女思想政治品德的發(fā)展變化,要形成家校辦好思政課的合力。大中小學應建立包括思政課教師參與的家校協(xié)同育人機制,讓思政課教師了解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向家長反饋學生學習思政課的成效和在校的品德操行表現(xiàn)。同時,家庭應注重家教家風,父母子女之間應彼此尊重、平等溝通、和睦相處;家長應轉變教育觀念,以言傳說理,以身教示范,引導子女明辨社會萬象中的是非善惡榮辱,為子女播撒陽光和溫暖的種子。
                再次,學校與社會相互配合,為學校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要“積極探索‘學校思政’向‘社會思政’的拓展,努力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10]學校要充分認識到來自社會的教育更接近實際、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主動聯(lián)合社會各界力量,借助社會參與、社會實踐等途徑,共同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融入社會,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社會負面現(xiàn)象,自覺抵制和消除社會負面影響,并在實踐中體悟社會的真善美和正能量。各學段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校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勞動實踐活動、職業(yè)體驗活動,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鍛煉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并注重過程反饋,保障社會大課堂服務于各學段思政課教育教學。在學校主動聯(lián)合社會力量的同時,社會也要積極履行自身所擔負的責任,特別是新聞宣傳、文化普及、教育培訓、文藝創(chuàng)作、網(wǎng)絡媒體、理論出版、公共管理等單位,針對大中小學各學段思政課的目標和要求,為家庭教育樹典型、立榜樣,為思政課教育教學增添教學資源、增加教育素材,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2][4][5][8]中辦國辦印發(fā)《意見》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N].人民日報,2019-08-1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6.
                [6]任平.常識分析:與后現(xiàn)代哲學對話[J].天津社會科學,1999(1).
                [7]王靜慧.選修課程的常識教學之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10).
                [9][10]石云霞.新中國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基本經驗與未來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2019(9).
                ?

                2020年 第三期

                2020年 第三期

                整刊閱讀

                本期其它文章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的學理意涵芻議
                重構“歷史坐標系”:中共黨史教育的新時代演進
                思政課要講透中國抗疫的制度優(yōu)勢
                將增強“堅持黨的領導”自覺性貫穿“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的思考
                論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思維革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 構建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協(xié)同建設機制探究
                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綜合創(chuàng)新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行動綱領——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八個統(tǒng)一”的思想
                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情、理、力三要素——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為例
                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廣度:“課堂革命”與視角轉換
                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深度:“課堂革命”與文獻利用
                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
                “國家”視野下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與研究
                以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為抓手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
                以教師科研能力提高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
                高校自然科學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及其功能發(fā)揮
                “歷史神圣”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二題
                理想信念是核心價值觀的靈魂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理論性資源供給研究
                牢牢抓住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綱堅持不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邏輯、方向和體系
                習近平關于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論述論綱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在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