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思政課”的本質也是“講道理”。善用“大思政課”,要聚焦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的內在要求,把握歷史資源和現實問題相統一、教材內容和學生關切相統一、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統一、實踐過程和實踐成果相統一的原則遵循,將問題導向與師生交互貫通于多階段的實施進程。南開大學堅持十年開展蘇區(qū)實踐“大思政課”,形成了堅持激活紅色資源、堅持激活多元主體和堅持激活實踐成果三條基本經驗。通過“歷史情境還原法”以“沉浸式體驗”激活蘇區(qū)紅色資源,深挖“大課堂”育人潛力;通過“師生共同體”“生生共同體”和“校園社會育人共同體”,激發(fā)多元主體活力,構建“大師資”育人體系;激活實踐教學成果并通過多渠道轉化,拓寬“大平臺”育人渠道,為善用“大思政課”講道理,提升育人成效進行了深入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大思政課;講道理;實踐教學;蘇區(qū)
【作者簡介】劉一博、張登彬,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50)。
【原文出處】《思想教育研究》(京),2022.10.106~111
【基金項目】本文為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一般項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基本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1JDSZK021)、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2022年度規(guī)劃課題“新時代大中小學紅色基因傳承一體化研究”(項目編號:22ZXHYG17)階段成果。
習近平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1]。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要以學理闡釋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用科學理論鑄魂育人,它“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2]。善用“大思政課”,首先就要明確“大思政課”其本質也同樣是“講道理”,是要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整合各種資源,通過將鮮活的實踐引入課堂或將課堂設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一線,來創(chuàng)新講道理的方式方法,更好地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自2012年起,南開大學依托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豐富的紅色資源,與蘇區(qū)振興和脫貧攻堅戰(zhàn)一路同行,深入開展實踐教學,講好一堂堅持十年的“大思政課”。有的學生在參加蘇區(qū)實踐后對黨的歷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濃厚興趣,選擇跨學科就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研究生;有的學生畢業(yè)后從事專職思政課教師或輔導員等工作;還有的或在鄉(xiāng)村振興一線擔任第一書記,或在西部支教綻放青春,涌現出一批先進學生個人和集體,正是十年蘇區(qū)實踐“大思政課”育人成效的體現。本文結合十年來的實踐探索,就善用“大思政課”講道理的基本思路和經驗進行初步梳理和探討,以求教于全國專家同仁。
一、聚焦“講道理”本質的“大思政課”教學設計基本思路
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構成事物諸要素的內在聯系?!爸v道理”既然是思政課的本質,那么善用“大思政課”也必然要求聚焦這個本質,“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3]。蘇區(qū)實踐“大思政課”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就是牢牢把握“講道理”的內在要求,堅持統籌實踐資源、符合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需求相結合的問題導向。通過建構多元有效的師生交互機制和貫通籌備設計、組織實施、總結轉化三個階段的實施進程,達成“大思政課”育人目標。
(一)把握“大思政課”講道理的內在要求
講深、講透、講活是“大思政課”聚焦“講道理”本質的內在要求。一是講深。要使教材中理論性的內容具象化呈現,用歷史和現實的素材支撐抽象的理論闡釋,才能達成“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3]的效果。“大思政課”離不開實踐性的活動,但如果只注重活動的形式,忽視甚至無視深入的理論闡釋,活動的開展就會無的放矢,成為無本之木,“大思政課”的育人效果就會被削弱。二是講透。要在學生既有認知的基礎上,把脈其思想困惑進行有針對性的回應。“學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3],“大思政課”根植于社會現實,要在面向現實的實踐性教學活動中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并能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構理論、歷史和現實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切實解開思想“疙瘩”,從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層面影響并塑造學生。三是講活。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人主動”[4]1516?!按笏颊n”把道理講活,就是要帶著情感溫度,深入挖掘紅色歷史、領袖英烈特別是萬千群眾的動人故事,讓學生真實感悟人民之偉力,引發(fā)情感共鳴,同時在與學生成長需求的結合中,引導學生扣好第一??圩樱_到“啟迪智慧、觸動心靈、浸潤人心”的效果。
(二)堅持“大思政課”講道理的原則遵循
“大思政課”的教學設計要堅持以下原則遵循。一是歷史資源和現實問題相統一。作為“大思政課”重要的教學資源,歷史資源與現實應該是統一而不是割裂的,要注重通過把握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來設計“問題”,提升學生通過歷史把握理論的程度。二是教材內容和學生關切相統一。在選取“問題”時,既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也要注重把握學生的各種關切。通過遴選、梳理和整合,運用“大思政課”建構教材內容與學生關切的聯系,提高“大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學生獲得感。三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要充分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因為講好“大思政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教學設計到組織實施再到成果轉化,都更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整合多方資源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四是實踐過程和實踐成果相統一。善用“大思政課”,既要注重在“社會大課堂”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也要注重使實踐成果能夠向“思政小課堂”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轉化,借助新技術手段的應用拓展實踐成果的覆蓋面。
(三)貫通“大思政課”講道理的實施進程
“大思政課”講道理,要以問題意識和師生交互貫通三個階段的實施進程。一是“籌備設計”階段,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加強統籌規(guī)劃,研究“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現場的樣態(tài)及能為教學所用的多元育人資源;研究學生學情和思想狀況,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和困惑,確定實踐教學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和具體方案。二是“組織實施”階段,是在先期統籌規(guī)劃的基礎上,通過問題導入、情境塑造和沉浸式體驗等方式,依托實踐的豐富的現場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在師生有效交互中完成實踐教學任務。三是“總結轉化”階段,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總結學習過程和收獲,把握“快”和“準”的要求,及時將實踐成果固化下來,進而通過復盤實踐教學全過程,指導學生反復打磨成果,把握“廣”和“活”的要求,促進優(yōu)秀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并以此作為聯結“大課堂”與“小課堂”的有效載體。
南開大學十年蘇區(qū)實踐“大思政課”,正是依據上述基本思路,聚焦“大思政課”講道理的內在要求,堅持從統籌實踐資源、符合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需求的問題出發(fā),通過引導學生真切感受當年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和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歷史進程和鮮活案例,在多元有效的師生交互中把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等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并在探索中形成了堅持激活紅色資源、堅持激活多元主體、堅持激活實踐成果等三條基本經驗。
二、堅持激活紅色資源,深挖“大課堂”育人潛力
善用“大思政課”要樹立“大課堂”理念,充分挖掘整合社會育人資源,構建立德樹人的社會大課堂。[5]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就是這樣的社會大課堂,這里匯集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已經書寫和正在書寫的時代篇章。一是中國共產黨在這里探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步成果,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二是這里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之源,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預演;三是這里鑄就了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和長征精神;四是這里是新時代蘇區(qū)振興和脫貧攻堅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見證了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和變革;五是這里曾留下了南開最杰出的校友周恩來戰(zhàn)斗生活的足跡。正如習近平指出的,“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緊密聯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深刻領悟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6],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擁有聯結歷史與現實的豐富紅色資源,為講好“大思政課”提供了廣闊空間。十年蘇區(qū)實踐堅持運用“歷史情境還原法”,以“沉浸式體驗”激活蘇區(qū)紅色資源,深挖“大課堂”育人潛力。
(一)“歷史情境還原法”的功能和導向
“大思政課”就是要“充分運用現有教材以外、傳統課堂之外的鮮活資源與方式,進行課程資源轉換,使之構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要素”。[7]通過多種手段構建并在教學活動中將學生代人特定的歷史情境,使學生成為歷史“劇中人”而不是“旁觀者”,這就是“歷史情境還原法”。這種方法可以激活蘊含在不同載體中的紅色資源,使它們能夠為教師所用,并能夠為學生所真切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建構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達成情理交融的境界。運用歷史情境還原法,手段在于“還原”,但目標在于“育人”,關鍵在于“情境”。如果失去了“育人”的目標導向,為了“還原”而“還原”,那就脫離了“講道理”的本質,淪為形式主義,甚至有嘩眾取寵之嫌。同樣,如果還原的不是承載育人資源的真實可感的“情境”,那么“還原”也起不到有效的作用,最終影響的是育人效果。因而,“大思政課”運用歷史情境還原法的導向就是要從“講道理”這個本質出發(fā),對標育人目標的具體要求,運用有效的“還原”手段創(chuàng)建能夠激活紅色資源、滿足育人要求的真實歷史情境,提升實踐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更好地明理增信,達成知情意行多維成長。
(二)運用“歷史情境還原法”使“大課堂”更好地講道理
在“社會大課堂”中運用歷史情境還原法,是通過“沉浸式”體驗讓學生在逼真的歷史情景中進行參與性的學習,感知來自歷史和現實的多維度信息,以營造情感共鳴為先導,再跟隨教師的發(fā)問與講述進行理性思考,提升學生對教學主題的理性認識。十年蘇區(qū)實踐運用歷史情境還原法,首先是形式上,一是通過服裝、道具等標識性的符號,為學生配發(fā)紅軍服顏色并在領口鑲綴紅色領章的文化衫、使用紅軍軍旗等方式,營造歷史氛圍感。二是按照紅軍軍團番號將學生進行分組,并賦予各組符合其軍團歷史的小組任務。三是通過指導學生復刊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呈現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每日動態(tài)。其次是內容上,在以“走”“訪”“講”“唱”4個模塊構成的“沉浸式”實踐教學“套餐”中,[8]“走”是運用歷史情境還原法的主要模塊,堅持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導向,著力體現教學設計原則。在“沉浸式體驗”中讓蘇區(qū)歷史和現實中蘊含的育人資源與教學主題相契合,比如在瑞金葉坪模擬召開“一蘇大”,講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之源;在連城新泉模擬“新泉整訓”講解紅軍新式革命軍隊的根本性質等,使模擬情境與教學主題有機契合。此外,歷史情境還原法還用來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如在安遠縣曾組織參加實踐教學的大學生和當地小學生共同演繹了一場“大手拉小手”的模擬情景劇實踐教學。大學生與小學生混合編組,圍繞發(fā)生在安遠縣著名的“尊三圍保衛(wèi)戰(zhàn)”,在學習相關歷史知識后共同策劃用簡約的情景劇呈現歷史情境,再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理論升華。
(三)運用“歷史情境還原法”將日?!靶≌n堂”延伸為“大課堂”
歷史情境還原法還可以用于日常教學“小課堂”,開展常態(tài)化實踐教學。因為“一切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助于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學生參與形式都應當被看作一般意義上的實踐教學”[9]195,故“社會大課堂”使用的實踐教學方式,不僅不排斥在日常教學“小課堂”使用,而且還應運用它使“小課堂”延伸為“大課堂”。如南開大學開設的“四史”類課程“中國蘇區(qū)史”,就在日常教學中應用歷史情境還原法并貫穿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期初,將學生按江西、閩浙贛、川陜等省分組,由學生分別擔任“省蘇主席”“軍區(qū)司令”“國民經濟部長”等職務,由各省擔任相同職務的同學進行合作,就軍事建設、經濟建設等主題作小組研學和成果匯報;學期中,分組召開“省級蘇代會”交流學習情況,以“選舉”參加全國蘇代會代表的形式評選優(yōu)秀組員,學生動手制作慶祝蘇代會召開的海報、標語等;學期末,模擬召開“二蘇大會”,由各小組進行結業(yè)成果展示,教師進行總結升華,并為整個學期表現優(yōu)秀的小組頒發(fā)“蘇維埃模范省”獎狀,為優(yōu)秀學生頒發(fā)“蘇維埃紀念章”。通過教學全過程的還原與代入,提升學生參與度,使“小課堂”也能發(fā)揮“大課堂”的優(yōu)勢。
三、堅持激活多元主體,構建“大師資”育人體系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善用“大思政課”內在要求激活多元育人主體,構建“大師資”育人體系。“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3],這就要求在“大思政課”建設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對學生成長規(guī)律和現實需要的認識和把握,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構建“師生共同體”“生生共同體”和“校園社會育人共同體”,以多元主體的積極作為深化“大思政課”育人效果。
(一)“師生共同體”實現“親師信道”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皫熒餐w”就是建構教師與學生超越傳統課堂環(huán)境的經常性交流機制。教師在深入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日常相處和經常交流中把握學生思想實際,在共同的經歷中用堅定信仰、理論功底和話語魅力贏得學生的信任。但是,思政課教學往往面臨著“生師比”較高的現實,這就需要通過學生骨干的遴選與培養(yǎng)為師生經常有效的交流建構樞紐。在十年蘇區(qū)實踐中,思政課教師通過參與發(fā)起并指導學生建設紅色記憶宣講團,將社團納入“大思政課”教學總體布局中來,使社團成為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有力組織形式。在社團中,走下講臺、走進學生生活的思政課教師從強勢的知識傳播者和課堂支配者,轉變?yōu)樯钪姓嬲\的對話者和交流者,使知識和情感的傳遞在雙向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形成同心、同向、同行的和諧師生關系。教師通過社團活動經常地指導學生閱讀原著,吸收學生參與集體備課,共同策劃實踐教學方案;開發(fā)各類宣講稿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校內外理論宣講的平臺;充分發(fā)揚南開大學師生同臺表演話劇的優(yōu)良傳統,指導學生編排《少年周恩來》《讓信仰點亮人生》等舞臺短劇和改編話劇《恰同學少年》《可愛的中國》,在校內外進行公演并通過B站等網絡平臺進行直播。這些做法不僅豐富了“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模式,也使師生在廣泛深入的交互中增進彼此了解與信任。
(二)“生生共同體”引領學生自育育人
“青年人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群體”[10],“大師資”體系構建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應通過“生生共同體”的建設引領學生自育育人,將學生主體性轉化為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動力。建設“生生共同體”就是幫助學生打造一個在信仰、學業(yè)諸方面互相支撐的成長共同體,并通過這個共同體在“大思政課”格局中發(fā)揮朋輩間積極的引領作用。紅色社團就是這樣的共同體,它不僅是師生日常有效交互的組織形式,更是學生思政骨干集合起來發(fā)揮朋輩示范輻射作用的舞臺。歷史上,先進的中國青年就普遍通過結社組織起來,如五四時期的新民學會、覺悟社、江西改造社等一批社團都發(fā)揮了凝聚先進青年的作用,同時也成為動員教育群眾參與革命的“發(fā)動機”。在蘇區(qū)實踐中成立的紅色記憶宣講團,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遴選和培養(yǎng)學生理論骨干的機制,社團多年來活躍在青年理論研習和宣講第一線,成為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一支重要的學生生力軍。十年來,蘇區(qū)實踐成果以大學生宣講的形式走進天津市多所中小學,在天津市河西區(qū)“學子節(jié)”開幕式等重要場合宣講,參與天津廣播電視臺“實踐出真知”等理論欄目錄制,這既是實踐成果的有效轉化,也是“生生共同體”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成果。此外,在蘇區(qū)實踐中,通過與蘇區(qū)中小學生開展聯合實踐教學,大學生以“朋輩師資”的身份引領中小學生共同傳承紅色基因,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也在主動作為中實現自育育人。
(三)“校園社會育人共同體”建構多元師資體系
“大思政課”要在社會現實中來講,就必然要求引入社會多元師資力量,與學校教育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校園社會育人共同體”立意打破校園與社會的壁壘,協同學校和社會各方的力量拓展師資隊伍,構建“大師資”育人體系。在十年蘇區(qū)實踐中,“大師資”隊伍就包括健在的老紅軍或紅軍后代、市縣領導、地方黨史工作者、各類紀念館和紅色旅游從業(yè)者、蘇區(qū)振興和脫貧攻堅一線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駐村書記、村干部和群眾老表等,特別是在2021年瑞金葉坪獲“全國脫貧攻堅楷?!奔w后,時任葉坪鄉(xiāng)鄉(xiāng)長的朱勝江同志應邀講授一堂脫貧攻堅現場思政課,為師生真實再現了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的新時代“蘇區(qū)干部好作風”。工作在蘇區(qū)紅土地上的南開大學校友也成為重要的師資力量。他們有的在地方高校多年從事蘇區(qū)史研究,有的擔任鄉(xiāng)鎮(zhèn)書記直接領導蘇區(qū)振興和脫貧攻堅,講述許多來自一線的鮮活素材,校友扎根鄉(xiāng)鎮(zhèn)基層的成長經歷也是對學生最好的價值引領。此外,教育部等十部門近期要求“大中小學要主動對接各級各類實踐教學基地,開發(fā)現場教學專題,開展實踐教學。有條件的學??膳c有關基地建立長效合作機制”[11],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在多年合作基礎上,簽約共建“紀念館+高?!比诤习l(fā)展聯合體,打造“大思政課”共享育人資源庫,進一步整合館校雙方師資力量,探索構建“大師資”育人體系的新機制,以期進一步提升“大思政課”育人效果。
四、堅持激活實踐成果,拓展“大平臺”育人渠道
“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具有顯著優(yōu)勢,但在經費、安全、時間等各種現實條件約束下,能赴現場參加實踐教學的學生終究是少數,因而必須建構實踐成果的轉化機制。有效的成果轉化關乎“大思政課”的整體育人效果。實踐成果激活就是通過構建“大平臺”,著力提高學生實踐成果的表現力和傳播力。通過多種形式、借助網絡或VR等新技術手段,拓展實踐成果的覆蓋面和受益人群。同時,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動力往往由高層次的需要激發(fā),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激勵人產生行為動機的根本動力。[12]72-74將學生的實踐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這些成果就因“被需要”具有了社會價值,過去“看別人的”變?yōu)榱恕翱醋约旱摹被颉翱磁笥训摹?,也帶來了對學生高層次需要的激勵,提升學生對實踐成果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熱情。
(一)向“小課堂”的教學資源轉化
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學習成果是“大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集中體現,蘊含著師生共同的匠心與創(chuàng)造。這些成果理應回饋日常“小課堂”,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加以運用。因而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通盤設計中,一是應著重考量實踐成果的內容及其轉化途徑與方式,以有利于向教學資源轉化為導向,使實踐教學成果從內容到形式都能契合日?!靶≌n堂”教學的現實需要,從而有效提高實踐教學成果向課堂資源轉化的效率和效果。二是要注重結合日?!靶≌n堂”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講授的知識要點,通過實踐教學過程中采風、訪談等多樣態(tài)的成果,在“小課堂”上或從學生的視角結合實踐經歷引出問題,或對教師講授的內容加以印證、補充,促進“小課堂”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如在講授“中國革命新道路”時,通過實踐教學中采風的“共和國第一軍嫂”陳發(fā)姑、訪談革命后代講述“十七棵松”等故事,深刻闡明蘇區(qū)群眾的無私支持對“以農村為中心”革命新道路的重要意義;在講授“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時,將訪談到的蘇區(qū)振興和脫貧攻堅典型人物,特別是建檔立卡戶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引入課堂,啟發(fā)學生進一步從“人的解放”的角度深刻把握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全方位歷史意義。
(二)向“大課堂”的育人資源轉化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生身邊的“大課堂”。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大思政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把握學生身邊的“大課堂”,通過將蘇區(qū)實踐的教學成果以多種方式轉化為“大課堂”育人資源,可以拓寬成果運用的途徑,提升成果使用效率。比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依托革命遺址錄制的宣講素材,可以通過專題式呈現或與其他相關素材整合加工后,轉化為以微黨課、微團課等形式呈現的精品課程,通過多維翻轉課堂,加強朋輩示范引領。紅色記憶宣講團開發(fā)了《人間正道是滄?!贰堕W耀的赤紅,永恒的光榮》等宣講作品,為校內黨團組織“三會一課”、軍訓政工活動等提供優(yōu)質宣講作品,也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提供重要的朋輩課程資源。再者,針對青少年“網絡原住民”的特點,注重實踐成果的線上傳播,向網絡“大課堂”教學資源轉化。通過微信公眾號、B站等平臺推廣,擴大成果輻射覆蓋面。網絡“大課堂”的育人資源形式多樣,能夠體現學生創(chuàng)造力,有系列微宣講《從瑞金走來》、微電影《興國·興國》,改編紅歌并制作微視頻《成都·井岡山版》《紙短情長·蘇區(qū)》《起風了·致方志敏》《知否知否·可愛的中國》等,5分鐘經典解讀微視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共同匯聚成資源共享、網絡宣傳等為一體的“云上大思政課”平臺。
(三)向社會價值與商業(yè)價值轉化
借助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學習黨史、傳承紅色基因的契機,各類學校、社區(qū)、革命舊址和紀念場館普遍產生對優(yōu)質“大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新型教具的迫切需要,這就使以青少年學生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助推實踐成果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推動可復制推廣的學習成果轉化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成為了可能,也為“生產”符合社會需求的實踐成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產學研結合等手段,鼓勵學生在市場需求和商業(yè)模式可行的前提下,推動實踐成果落地轉化,實現社會價值與商業(yè)價值相統一。依托蘇區(qū)實踐形成了開發(fā)“紅色劇本殺”項目的學生團隊“紅傳思政”,使“劇本殺”這種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社交形式擁有了主旋律的靈魂,開創(chuàng)互動體驗式黨史學習新模式。該項目還孵化出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公司,助力多家革命紀念場館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打造“大思政課”特色課程,有效拓展了“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果轉化路徑,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一定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
[2]“‘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
[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馮秀軍.善用“大思政課”的三個維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8).
[6]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在推動高質量發(fā)展上闖出新路子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0-09-19.
[7]高國希.試論關于“大思政課”的幾對范疇關系[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10).
[8]劉一博.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問題意識[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
[9]郭鳳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10]習近平考察香港科學園[N].人民日報,2022-07-01.
[11]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2020-08-10.
[12][美]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