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主辦的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青年學者論壇總第26期“人工智能的時代反思”青年學者對話會在中國人民大學人文樓順利舉辦。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郗戈教授出席此次論壇,并擔任評議人。
在人工智能時代,社會發(fā)生了諸多變化,給傳統(tǒng)的經濟、政治、社會、軍事,甚至哲學,都帶去了新的研究課題。中央黨校哲學部講師王縱橫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以及新技術媒介的爆炸性發(fā)展與普及,景觀的符號系統(tǒng)無限增殖并擁有了穩(wěn)固的權力,大多數人甚至認為“展示”比真實更重要,純粹的表征世界或許已經悄然降臨。而以“超真實景觀”的海量非真實數據為進化基礎的人工智能技術對認知對象的識別本身就可能存在偏差,進而加劇了景觀和真實模糊。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孫國柱則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很有可能是人機共生的時代,人類固有的感官與機能的功能范圍可能更加廣闊而靈活,人類的信息交流、學習方式乃至生命形式都會產生質的變化。人類的存在形態(tài)、價值觀念、思想意識,都會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因此,“當下社會的倫理道德,可能不再適用于人工智能時代”,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溢木在發(fā)言中指出。人工智能的核心問題是智能化水平的實現程度,從目前的技術發(fā)展趨勢看,當前的人工智能發(fā)展仍然停留在弱人工智能階段,遠沒有實現獨立意志。通俗解釋就是,人工智能還沒有實現“道”的水平,沒有擁有“知情意行”的能力,因此討論人工智能的社會問題,還沒有上升到倫理秩序高度,還僅是機器秩序。
如果將人工智能放在馬克思主義強調的資本邏輯、權力邏輯、技術邏輯等三重邏輯內考察,會呈現出多元的未來圖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常晉芳在發(fā)言中不無擔憂地指出,技術如果能夠強化人的身體,按照馬克思主義揭示的資本邏輯和權力邏輯、技術邏輯的辯證關系,階級關系將會演化成“物種關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莊忠正認為,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恐慌,實際是對人在智能時代的存在方式和未來發(fā)展的焦慮。我們今天不僅需要以理性的方式處理人類與人工智能的關系,而且需要警惕人工智能的資本主義應用。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沈江平在發(fā)言中強調,人工智能僅僅代表技術的一部分,關注人本身才應當是科技發(fā)展的目標和動力。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馬院胡兵強調,5G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為我們“打碎”全部舊生產關系、沖出資本固有力量羈絆提供了可能。
在評議環(huán)節(jié),郗戈指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人的最高本質通過非人和超人的方式自我實現,是否會超越自然和社會歷史文明所賦予人的界限?如何避免人工智能把人類的高級活動還原為低級的物理電子活動?等等一系列問題還有待實踐的發(fā)展和理論的深入研究。
據悉,此次對話會邀請了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央黨校、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大都律師事務所的8位青年學者作主題發(fā)言,來自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央編譯出版社等學術媒體代表及校內外師生30余人參加了本次對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