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出問題,往往是一個“私”字在作祟
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功名利祿看得太重、舉得太高,就容易掉入各種各樣的陷阱
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是做干部的本分,而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更讓人由衷信服、心生敬佩。作為黨的事業(yè)的骨干、人民的公仆,領導干部理應常修政德、心底無私,用正確的世界觀立身,以正確的事業(yè)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為官。
然而,現(xiàn)實中少數(shù)領導干部卻公私不分,甚至私欲熏心,走上歧途。有的一心想接“天線”、走“捷徑”,不講原則、主動投機,對一些打著高級干部旗號行騙的人大開方便之門,或主動討好,或慷公家之慨;有的貪戀錢色,心為物役,癡迷名表名酒、玉石古玩等,搞權力尋租那一套;還有的人家風不正,縱容親屬謀私,甚至出現(xiàn)“父子兵”“夫妻店”“全家腐”等丑相。領導干部出問題,往往是“私”字在作祟。一個人如果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舉得太高,就容易掉入各種各樣的陷阱,直至喪失理智、不擇手段,踐踏黨紀國法,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說:“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個沒下梢。”這番話,道出了公與私的云泥之別。
淡泊名利,面對誘惑方寸不亂,是無私;把責任扛在肩上,敢于較真碰硬,勇于直面困難,是無私;把人民放在心上,舍小家為大家,解決民生難題,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更是無私。
心底無私才能天地寬。公私問題是一面鏡子,能照見一個領導干部的政德高下,折射其黨性修養(yǎng)水平高低。從周恩來定下“十條家規(guī)”要求家人“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到焦裕祿因孩子看了場“白戲”便嚴厲批評并立即把票錢如數(shù)送還,并建議縣委起草《干部十不準》,再到“四有”書記谷文昌、“新愚公”李保國……他們嚴守公私界限,不徇私情、不謀私利的品格,不僅樹起了共產(chǎn)黨人的旗幟和標桿,也在人民群眾心中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想清楚這個道理,面對利益誘惑時就能心存定力,身處紛繁復雜之境就不會迷失自我?!皥猿止椒置?、先公后私、克己奉公”,這是《關于新形勢下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對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提出的明確要求。領導干部只有心底無私,才能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yè)觀;只有一心為公,才能對得起黨的信任、人民的囑托,永葆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