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伊香蕉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观看欧美,中文娱乐久久综合网,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99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 資訊平臺 > 2014年立項2016年結項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模式

                2018-10-29     來源: 福建農林大學     作者: 劉新玲

                2014年立項的教育部“擇優(yōu)推廣”項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將學生關注的課程問題、課程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教材本身蘊含的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整合在教材各專題的框架下,設計出具有邏輯關系的問題鏈,以問題為載體,把教材體系轉變?yōu)榻虒W體系的實踐活動。該模式不是把知識或觀念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和關聯(lián)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使他們在反思、爭辯的過程中,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和辨別、在多元環(huán)境下學會判斷和選擇,體驗這一過程帶給他們創(chuàng)造的成就感:學習不是簡單的拿來或給予,而是創(chuàng)造中獲得。
                經過近4年的教學探索和推廣實驗,“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在福建省6所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收到明顯效果。
                一、“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改革的理念:有趣、有效、有用
                古希臘時,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采用“精神助產術”方法,從具體事例出發(fā),通過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反復詰問的方式使討論逐步深入,以尋求普遍的道德、知識和真理。春秋時期我國的孔子也非常重視與弟子探討各種社會、政治和人生問題,啟發(fā)他們獲得道理。教學論認為,教學中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出現(xiàn)一般認識興趣所特有的情狀: 驚奇、迷惑不解、智力活躍、情緒高漲、主動認知,不僅極大地吸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參與探討的興趣,而且能促成學生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興趣是人意識的內在動力,是達成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先在條件,因此,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問題讓學生喜歡“思修課”,是符合認識規(guī)律,也是“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改革追求的境界之一。
                但是,學生關注的問題和社會的熱點問題是零碎的,課堂過于關注學生的興趣,容易使知識體系和教學目標“碎片化”。多種教改實踐也表明,有的看似花哨熱鬧的課堂,未必能對大學生的觀念有所促動,更不要說引導“三觀”了。因此,現(xiàn)代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必須更加注重有效課堂的理念。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體現(xiàn)在鮮明的教學目標取向上,既形成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我們追求的高效能課堂,不僅表現(xiàn)為問題邏輯下的學生積極參與,而且表現(xiàn)為:圍繞教學內容、社會問題、學科理論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在重視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使教學重點的呈示環(huán)環(huán)相扣、富有條理,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最終實現(xiàn)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模式還同時強調“教育即生活”、“教育及成長”的理念。這是教育家杜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針對赫爾巴特教學法逐漸刻板化而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不僅僅是達到社會目的的一個手段和工具,還應該是兒童生活、成長和經驗的啟發(fā)者和誘導者。因此,對學生的成長有用,是“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改革的內在追求。在教材的專題框架下,捕捉學生思想問題、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問題、挖掘教材理論問題,將三類問題整合、建構成具有邏輯關聯(lián)的“問題群”,實現(xiàn)教材的重點、難點與學生生活的對接。
                二、“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改革的方法:問題導入、探討追問、講解引導
                我們將教材分成了八個專題,梳理重點、難點;收集三類問題1000多個(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教材理論),提煉其中的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圍繞一個邏輯(教材內容邏輯)、兩個原則(遵循課程目標、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各專題的問題鏈教學設計,編寫了近15萬字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問題邏輯教案”,通過以下方法實施“專題性問題探究”的教學理念。
                1.導入問題重在精彩,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介入新課時,結合待講授的內容、學生的認知程度和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存在疑惑的問題,靈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思考,在討論中激起學習的主動性。內容相關性是衡量導課成功的重要因素,導課就是要在新舊知識間架起橋梁,與授課無關的內容即使設計得再吸引人,也是不可取的。另外,導課的時間不宜過長,情境設計力求新穎、簡潔。
                2. 探討追問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學重點的呈現(xiàn)具有層次性和邏輯性。
                一堂優(yōu)質高效課,不是簡單地將已準備好的教學內容呈現(xiàn)出來就能實現(xiàn)的,科學地呈現(xiàn)本身就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為此,每節(jié)課前我們都精心準備:將征集到的學生疑難問題、教材理論問題、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甄別、分類,重新編排教材內容的順序,從學生的興趣、需求等角度找到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緊緊圍繞教學目的,靈活設計出不同類型的問題,設計適量的封閉式問題,來檢查或加深學生對理論基礎知識的識記與基本理解;設計一些高質量的開放型問題,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使其在原有知識結構和經驗基礎上,建構新的認知系統(tǒng)。
                3. 重點講解闡明理論,正面引導形成認同
                大學的課程應該給學生理論和觀念的提升。以問題邏輯展開教學后,通過教師的重點講解,說明“是什么”,使學生明白概念、觀點、理論的內容;再說明“為什么”,向學生解釋概念、觀點、理論合理性,為學生接受這些觀點、理論進行充分論證,最終有效引導學生的價值認同。清晰明了的講授、有理有據的論證、合乎邏輯的引導,是課堂這一特定學習共同體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學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在教師設問——學生討論作答——教師反饋講授的反復進行中,師生雙方的精神世界相互敞開和接納,知識與經驗系統(tǒng)逐漸優(yōu)化和提升。這個互動的過程,教師既是編劇、又是導演,還是演員;學生也真正進入角色。
                三、“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改革的效果和推廣:創(chuàng)新、可復制
                經過幾年的探索,我們認為,以“問題”為載體,將教材內容、學生疑難、社會熱點巧妙地融入教學內容,通過對話式的導入問題——探討追問——講授引導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較好地處理了教材的系統(tǒng)性、教學的針對性、師生的雙主體性,實現(xiàn)了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真心喜愛、身心受益”的教學目的。
                1. 大大提高了聽課效果和教學質量教學
                “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改革項目,在內容上,加強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社會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在課堂結構上,將傳統(tǒng)的“教師—學生”主客二元結構向主體間性轉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認知的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
                2. 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
                教學中學生獲得的不是現(xiàn)成的知識和觀點,而是調動知識儲備,結合情境對問題加工、重組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和這一過程中知識與身心、情感融為一體的體驗,在價值取向自覺趨同的同時,富有創(chuàng)造的理性思維得到提高。
                3. 有助于教師專業(yè)化水平的提高
                將“問題”從思想意識層面引向現(xiàn)實教學層面,從零碎分散狀態(tài)變成集中有序,教師需要深入專研教材、深度把握專業(yè)理論、研究社會問題以及學生與教學的關系,這個過程中,教師融科研成果、對話和講授的藝術于教學之中,專業(yè)化水平不斷提高。
                4. 這一教學模式具有可復制性
                這里說的可復制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第一,在本門課程中此教學法表現(xiàn)了很強的可操作性。2015年初,我們在省內幾所兄弟院校結為“結對帶教”伙伴。 2015.3-2016.3一年中,這一教學方法在福州農林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廈門理工大學、福建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等高校,展開試點教學,通過召開教學研討會、發(fā)表研究成果,示范觀摩等,進行推廣。其中,我們特意選了幾位新入職的教師和研究生助教,他們使用了《問題邏輯教案》后都能夠迅速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較好地駕馭課堂。
                第二,這一教學模式還可以推廣到其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是,問題的選擇和設計上應針對課程特點,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可能要更多側重于對原理深入淺出的闡釋等。(下面是學生課后在微信平臺對上課的評價)
                四、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影響
                1. 2015年初《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專題化問題邏輯教案》已經編寫完成。2015版教材出版后,我們還在修訂教案相關內容。
                2. 2016年初,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專題化問題邏輯教案”文字版成果的基礎上,我們嘗試著開發(fā)“思嘞個兒修”微信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課堂討論的教學問題提前放送;承載問題的情境可以更具體;討論也不再拘泥時間的局限;課堂與生活更加交融。(上面最后一張截圖是我們微信公眾號在放送閱讀材料后推出的問題,這個原來是課堂討論的,現(xiàn)在課下每一位同學都科研發(fā)言。發(fā)言人數占班上86%)
                社會影響:
                ①2014-09-22《光明日報》11版(馬工程版)
                專訪:高校思政理論課骨干教師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價值觀成為青春夢想的導航羅盤”。
                劉新玲教授談到:“在課堂上我們從來不怕討論,小悅悅事件、彭宇案等都不回避。討論到一定程度,一定會有學生站出來表達正面觀點,通過引導,正面觀點絕對是占主流的?!薄拔覀冊噲D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改變現(xiàn)狀,然而同樣發(fā)現(xiàn),一些過分追求抬頭率的做法,只是博得學生一時的開心;但開心過后,有沒有觀念意識、價值引導的功效,能不能觸動他們在這方面的思考?”“要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三觀”教育的重任,必須反思一個問題:是什么造成了我們如此重視價值觀教育卻達不到理想效果?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以前把思政課定位在知識性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明確了思政課是知識性和價值性統(tǒng)一的課程,兩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如果弱化知識性,只強調價值導向,學生會覺得這不是一門科學;如果弱化價值性,就起不到引導作用。”
                ② 2015-07-23 FETV福建教育電視臺報道
                “劉新玲:讓思政課煥發(fā)活力 使學生真正獲益”詳細報道了“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稱這種模式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變成了“雅典學院”般開放性的、充滿智慧與思辨的討論式課堂。
                ③2015-07-06《福建農林大學報》“讓思政課煥發(fā)活力 使學生真正獲益——記“全國思政課年度影響力人物”
                ④2015-07-06版次:[ 05 ] 福建日報 “高校思政課求突圍”
                其中介紹了問題邏輯的教學模式。文中說“思政課教學需要改變照本宣科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引入問題意識,把教材內容轉變?yōu)橐詥栴}為導向的課堂教學專題,引導學生參與思考與討論。”劉新玲說。在此基礎上,劉新玲探索出的“專題性問題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原本 “沒打算聽”的思政課變得很“費腦費力”,也收獲了頻頻點贊?!斑@樣的課堂,可以鍛煉學生質疑權威的精神和表達觀點的能力,在思辨中,道德的種子自然而然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劉新玲把這封大有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氣概的郵件稱為驚喜,并就其和學生們展開進一步交流。
                ?“今天,與劉新玲老師的分歧主要在于:個人在社會環(huán)境中是否需要在考慮長遠利益的情況下遵守道德。對此,我認為……”福建農林大學一名大一學生寫道。
                ④ 2016-06-14福建日報 “高校思政課的福建實踐”
                報道中介紹了劉新玲教授實施的道德教育模式:把生活問題、社會熱點問題與課堂理論問題相結合的經驗。

                ?

                版權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90536  京ICP備10054422號-1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24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