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伊香蕉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观看欧美,中文娱乐久久综合网,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99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 資訊平臺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及其批判本性

                2023-10-23     來源: 《宗教學研究》2023年第04期     作者: 祝楊軍

                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完整的宗教理論體系,旨在揭示宗教的起源、根源、本質、作用及其發(fā)生、發(fā)展、消亡的規(guī)律,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提供看待宗教現(xiàn)象的科學世界觀和處理現(xiàn)實宗教問題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宗教思想的研究,還必須形成一般性的基本原理?;驹碜钅荏w現(xiàn)學科的基礎概念、判斷、觀點、體系和精神氣質。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作為“一塊整鋼”,基本原理既是批判本性的“底氣”,又是最為有效的批判工具。要推動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中國化時代化、建設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學科、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武裝干部,深入探究、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代表性觀點述評
                從當前文獻看,學界已經出版了多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宗教思想研究的專著、文集,也有一部分宗教學原理教材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編寫的,但尚未出版具有高水平和重要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專著、教材?,F(xiàn)有的關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的研究散見于各類一般性的宗教學原理教材、論著之中,很少有自覺性、專門性、系統(tǒng)性的討論和闡釋。本文根據(jù)相關文獻,將當前學界關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的看法大致概括為七種代表性觀點,并進行評述。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的七種代表性觀點
                第一種代表性觀點是“哲學基礎”說。該說認為應該從哲學基礎的視角來看待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即將其理解為歷史唯物主義宗教學的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應包括宗教的本質、宗教史及其社會形態(tài)、宗教消亡的社會條件和途徑、宗教的社會功能、基督教史的歷史研究問題、自然科學與宗教神學的關系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宗教問題的態(tài)度。
                第二種代表性觀點是“觀點構成”說。該說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宗教的基本觀點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理論體系,應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認識宗教問題的方法、宗教的本質、宗教的根源、宗教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宗教的社會作用、宗教與民族的關系、宗教與文化的關系、宗教與政治的關系。
                第三種代表性觀點是“關鍵問題”說。該說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未有意識地撰寫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原理的著作,因而為了保險起見,應該從“關鍵問題”而非“知識體系”的視角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礎。如有學者將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原理理解為宗教觀念的本質、研究宗教的方法、宗教的起源、宗教與社會和政治、宗教與道德和科學、宗教的發(fā)展前途、無產階級政黨的宗教政策、無產階級政黨要堅持和宣傳無神論等若干部分構成的整體。
                第四種代表性觀點是“特定概念”說。該說認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含義可以概括為四點:作為哲學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對宗教和宗教問題的規(guī)律性的科學認識,包含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原則、方針和政策的共產黨的宗教觀;作為狹義理解的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宗教和宗教問題的科學思想和作為廣義理解的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等;作為特定概念意指成熟意義上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宗教觀。
                第五種代表性觀點是“四核心”說。該說認為應把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分為“人創(chuàng)造宗教而非宗教創(chuàng)造人”的宗教發(fā)生論、“宗教苦難是現(xiàn)實苦難的表現(xiàn)以及對這種苦難進行抗議”的宗教反映論、“神的本質是人本身模糊和歪曲的反映”的宗教異化論、“宗教的消滅依賴于以宗教為理論的被歪曲了的現(xiàn)實的消失”的宗教消亡論四個部分。
                第六種代表性觀點是“基本來源”說。該說認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由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宗教問題的理論組成,包括宗教本質界定、社會功能、無神論思想和宗教消亡論等方面內容。
                第七種代表性觀點是“三次飛躍”說。該說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實現(xiàn)了宗教觀理論的三次飛躍,即從有神論到無神論的飛躍,從唯心主義宗教觀到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的飛躍,從宗教批判向宗教文化研究的飛躍。三次飛躍使得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形成了唯物性、辯證性和實踐性三大顯著特點及宗教本質觀、宗教功能觀和宗教歷史觀為主體的內容。
                (二)對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代表性觀點的簡要評價
                學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雖然每種觀點的側重不同,但都從某個角度抓住了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的鑰匙,各有創(chuàng)新和特點。各種觀點在論述時存在大量的內容交叉,說明已經達成了諸多共識。當然,由于每一種觀點都有特定的價值立場、研究取向和內容依據(jù),僅僅從基本原理構建的視角看,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例如,“哲學基礎”說抓住了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哲學本質,充分考慮了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思想的誕生語境及其主要批判對象——基督教,問題意識較為突出。但也正是因為其問題導向的研究需要,這些觀點不強調完整性、體系性,形式上顯得略為零散。“觀點構成”說基本囊括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所有宗教思想,其中不乏精辟見解。但其基本定位是人物式、問題式和觀點式研究,并不強調觀點內在的一致性,不符合基本原理的構建要求?!瓣P鍵問題”說的特點在于除了問題意識突出之外,還將無產階級政黨的宗教政策納入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礎之中,并特別強調了無神論及其宣傳的重要地位。然而,宗教政策盡管是在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指導下制定、出臺的,但其本身作為工作指南或說明書,不具有思想性和深刻性。進一步說,如果將具體宗教政策都納入到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之中,可能使得整個理論體系內容過于龐雜,反倒會湮沒主題,不符合理論構建的簡單性和科學性原則。至于無神論與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之間的關系,確實應該在基本原理中有所呈現(xiàn),但呈現(xiàn)形式應該更加學理化,而非主要從宗教工作的視角去體現(xiàn)?!疤囟ǜ拍睢闭f一是從不同維度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從而將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宗教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之間的特殊關系體現(xiàn)出來,具有一定新意。二是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特定指稱,即成熟意義上的經典作家宗教觀。但是,“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分是否科學?是否會造成馬克思恩格斯與其后繼者觀點上的某種“撕裂”?
                “四核心”說從宗教發(fā)生、反映、異化和消亡四個方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具有一定合理性。這里所謂的“宗教發(fā)生論”實際上說的是宗教之本質,“宗教反映論”說的是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宗教異化論”說的是宗教的根本屬性,“宗教消亡論”說的是宗教的未來趨勢。不過,其中觀點未涉及到宗教價值觀、無神論等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重要方面?!盎緛碓础闭f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基本來源,即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宗教思想,所給出的理論框架也比較簡潔。問題在于,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宗教思想仍然在根據(jù)時代的變化不斷地豐富自身,比如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體系,因而僅僅從基本來源對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進行界定是遠遠不夠的。另一方面,該說對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強調得不夠,例如對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等最具有馬克思主義特色的論斷觀點未作體現(xiàn)。“三次飛躍”說抓住了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所具有的三大特性,即唯物性、辯證性和實踐性,但未突出強調歷史性。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學說稱作“唯一的歷史科學”,歷史唯物主義被視作馬克思一生的兩個“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又是在對宗教,特別是基督教的歷史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必然具有深厚的歷史感。另一方面,該觀點從宗教本質觀、功能觀和歷史觀三個方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十分簡潔、深刻,邏輯嚴密,但對宗教本體論、宗教認識論等方面內容強調得不夠。并且,“飛躍”呈現(xiàn)的是過程分析,缺少結構維度。
                除此之外,關于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的現(xiàn)有研究成果還存在兩個方面共性而基礎的問題。一是許多觀點之間的分歧來源于對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不同,這就需要我們把清理概念作為建構體系的前提性工作來完成。作為基本原理,重要概念的明晰性、權威性、共識性具有關鍵性意義。二是從理論構成的角度看,基本原理對準確性、概括性、簡潔性等要求較高,現(xiàn)有成果在這些方面還有待加強,這就需要我們對現(xiàn)有的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體系進行重構,并進行科學表述。
                二、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中的若干爭議性概念
                在各類與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相關的學術文獻或是規(guī)范性文件中,有幾個概念會被反復提及,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宗教思想、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科學無神論和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概念是學科構建的最基本單元,也是構成基本原理的核心要素,來源于實踐,反映實踐,又在實踐中獲得發(fā)展。只有厘清、明確這些基本概念,我們才能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核心要義、觀點構成和理論體系。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宗教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宗教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這兩個概念的關鍵在于區(qū)分“思想”和“觀”。一般而言,只有系統(tǒng)化的思想、理論和主張才能被稱為“觀”。即便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宗教思想,因時因地因人之故依然可能出現(xiàn)碎片化、前期思想和后期思想不一致等方面的問題。例如,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的宗教思想深受青年黑格爾派影響,與后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的宗教思想有明顯不同。因此,只有那些確實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成熟時期的宗教思想,且被實踐證明正確的觀點才能被納入“觀”之中。那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宗教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呢?有學者從發(fā)展史的視角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列寧和蘇東社會主義時期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從理論到實踐的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當代形態(tài)。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內容上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宗教思想?;蛘哒f,沒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宗教思想,就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但是,僅僅只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宗教思想,也不足以形成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后者必須是邏輯化、體系化、科學化,被實踐證明正確的、能夠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宗教思想精髓和精神氣質的一般性原理。以馬克思主義“觀”宗教,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會形成不一樣的理論形態(tài),比如蘇聯(lián)形態(tài)或中國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正是這些形態(tài)的有機統(tǒng)一。簡言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宗教思想,又是這些思想的綜合與升華。
                (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馬克思主義宗教學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在認知方面處于混亂狀態(tài)。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以前稱為“觀”,現(xiàn)在要建“學”,無非是舊瓶裝新酒。有的學者則強調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升級版,在邏輯性、體系性、科學性等方面都更勝一籌。不過,在實際使用中,大部分學者都未對二者進行嚴格區(qū)分。隨著相關學科的發(fā)展進步,從學術的嚴謹性和現(xiàn)實需要來講,二者的區(qū)分不僅必要,而且變得越來越緊迫。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從概念上來講,即是以馬克思主義“觀”宗教,其含義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宗教問題。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則是指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根據(jù)構建的認識宗教現(xiàn)象的本質,揭示宗教產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指導宗教工作實踐的科學。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更多地體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宗教的基本看法,那么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則致力于構建以宗教為研究對象,邏輯嚴密,具有獨特概念體系、觀點判斷、研究方法和實踐導向的馬克思主義學科。簡言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初級形式。從有利于學科發(fā)展和增強馬克思主義在宗教研究中的話語權視角看,今后應以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代替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說法,以使其真正融入到規(guī)范化、學科化、學術化、體系化的研究之中。
                (三)馬克思主義宗教學與無神論
                有的學者將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等同于“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或者“科學無神論”,雖有一定理論依據(jù),但主要還是受蘇聯(lián)宗教學的影響,或是出于宗教斗爭的需要,特別強調無神論的重要意義。有的學者則強調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等同為“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毋庸置疑,無神論的確是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內涵的豐富性不足。僅從字面意思看,無神論不過是對神的存在的否定,并以此為核心,建構了一套否證體系。相比之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既要對形形色色的神學存在論、有神論論證進行批判(這是無神論的主要工作),還要對宗教價值、宗教語言、宗教對話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其內容之豐富遠非無神論所能涵蓋。另一方面,誠如蘇聯(lián)宗教學家烏格里諾維奇所指出,“無神論者”和“不信神者”在概念上并不等同,有的不信仰宗教且對宗教漠不關心的人不能列入無神論者。很顯然,這類人屬于宗教學研究的對象,但卻不應該是科學無神論的研究對象。蘇聯(lián)之所以使用“科學無神論”一詞取代“宗教學”,與東正教當時在思想和現(xiàn)實中占有舉足輕重之地位的具體國情及蘇聯(lián)共產黨的宗教主張有關,從策略上講,必須在言語中強調“無神”,以區(qū)別于東正教的有神。然而,我國缺乏蘇聯(lián)和西方式的宗教傳統(tǒng),現(xiàn)實國情也不一樣,不能以無神論代替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當前,我國已經有學者撰寫了科學無神論原理著作和教科書,但從其理論架構和內容分析,還無法取代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
                由以上分析可知,馬克思主義宗教學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宗教思想、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歷史唯物主義無神論和科學無神論等概念既相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隨著學術體系的進步和學科發(fā)展,在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建構過程中,為避免解釋鴻溝,彼此之間最好不要相互取代或混淆使用。如果說一定要找與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最相近的概念,可能是“歷史唯物主義宗教學”。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最基本特征。這一基本特征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是真正具有深厚歷史感和強烈現(xiàn)實感的科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三、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的核心構成及科學表述問題
                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的構建,除了要求對基本概念的澄清與界定之外,關鍵在于對宗教本質的看法,這是整個體系的靈魂。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本質在于“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因而宗教具有“超驗性”。應該說,從“人”的角度去理解“神”,把“神的問題”歸結于“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應有之義。但僅僅只是從“超驗”的角度去理解宗教的本質還不夠,因為“超驗的對象”本身是從客體的角度看待宗教,不足以體現(xiàn)宗教的本質,還必須從主體的角度,即“對超驗對象的信仰”出發(fā)去把握,才能真正抓住宗教本質的精髓。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指出了宗教作為“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這一關鍵性的論斷之后,把注意力主要地放到了宗教信仰產生的自然根源、認識根源和社會根源方面,特別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壓迫,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揭穿“對超驗對象的信仰”的虛幻性、迷惑性及其所表征的階級統(tǒng)治工具而非停留在對“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這一客體的簡單確認,從而把宗教批判轉變?yōu)檎闻?。在這個意義上,只有主體與客體相統(tǒng)一的“對超驗對象的信仰”才是宗教的真正本質。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正是圍繞著“對超驗對象的信仰”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批判的。根據(jù)對基本概念和宗教本質的理解,我們認為可以從四個部分對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進行科學表述。
                (一)宗教本體論
                所謂宗教本體論,就是指探究宗教世界的本原或基質的哲學理論。也就是說,作為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宗教學要首先回答的問題是“超驗對象、終極實在或是神是否存在”“如果神存在,神有何屬性”“神的存在能否證明”等前提性問題。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核心問題,便是如何看待信“神”的宗教這一問題。馬克思主義宗教本體論的核心觀點是“科學無神論”。
                科學無神論的基石是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認為,物質是本原性的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世界具有物質統(tǒng)一性。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什么都沒有,一切事物和變化都不過是運動著的物質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相反地,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有神論者甚至把整個世界都歸結為是神的創(chuàng)造,并試圖以此來解釋世界的存在和變化,是根本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是與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宗教神學根本對立的,承認并堅持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就必須要堅持唯物主義、無神論,反對唯心主義、有神論的錯誤觀點??茖W無神論首先強調的是“無神”,否定一切諸如“上帝存在”“靈魂不死”“輪回”等宗教觀念及以此為基礎的理論和教義體系的合法性。其次,科學無神論強調“科學”,即宗教起源于人們對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無知與恐懼,一切神靈觀念及其理論、實存基礎都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說明。再次,科學無神論強調“論”,即運用科學化、體系化而非獨斷論、零散化的證據(jù)對宗教形成的自然根源和社會根源進行說明。按照蘇聯(lián)宗教學家諾維科夫的說法,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提出這樣的任務:不僅將人的意識從宗教謬誤中解放出來,而且解釋世界的真正狀貌,即擺脫一切彼岸者和超自然者的狀貌。
                綜上所述,在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本體論,即“科學無神論”看來,“超驗對象、終極實在或是神”并不存在,這是人類實踐,特別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歷史科學發(fā)展已經證明并在不斷證明的真理,因而也就談不上神的屬性問題。對于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所謂“證明”就不過是玄之又玄的“變戲法”,任何形式的有神論論證均是非法的。既然“超驗對象”不存在,所謂“對超驗對象的信仰”也就成為荒謬的了。
                (二)宗教認識論
                從唯物主義反映論的立場來看,所謂認識,乃是人腦對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周圍世界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之反映。所謂宗教認識論,就是指對宗教現(xiàn)象、宗教運行、宗教教義、宗教制度、宗教思想、宗教組織等問題的科學認識和方法。馬克思主義宗教認識論的核心觀點是認為不存在任何神啟真理,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人創(chuàng)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chuàng)造人”,宗教不過是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異化。
                諾維科夫等認為,資產階級宗教認識論的一個慣用伎倆即是歪曲人的認識目的和手段。他們貶低科學的認識能力,采用各種手段迫害科學家。他們把認識的主要目的視作了解神的旨意從而掌握侍奉神靈之道,將認識的手段規(guī)定為對各種“圣典”及教會對其解釋的篤信,即所謂神啟。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也是認識的核心動力和最終目的,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對實踐而言具有先導作用。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認識的本質。認識活動的物質基礎、實踐基礎和科學基礎,決定人的認識活動具有客觀意義;而人的認識活動中的自主性以及概念的隔離性和凝固性,又使得認識內容具有主觀意義。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看來,那些所謂“神啟真理”,既非來源于實踐,又經不起實踐的檢驗,甚至連最基本的邏輯自洽都做不到,本質上是錯誤的,或者說,根本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神啟真理。
                實際上,所謂的“神”,不過是對支配人們的已變成了非人間力量的現(xiàn)實的人間力量的反映。這就是說,按照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認識,“神”的問題,本質上是物質的,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比如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科學解釋能力有限因而產生恐懼,對社會剝削制度的無力改變因而相信命運等,只能幻想出一個萬物的主宰,并將人類存在的美好期許和特質,包括全知、全能、全善等賦予它。當這種“幻想”被觀念化、制度化之后,就不再是一種幻想,而成為現(xiàn)實力量,如成為意識形態(tài)、教會等,反過來對人及其行動進行控制。由此可見,人被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的觀念及其現(xiàn)實化形態(tài)(教義、禮儀、制度等)所控制,而這些觀念本質上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歪曲反映,依然是從物質中派生出來的。簡言之,宗教不過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產物,根源于人們對其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和社會在實踐活動的錯誤認知。
                (三)宗教價值論
                宗教價值論研究是指以實踐唯物主義為導向,運用具有主體性、主體際性、歷史性等特征的價值哲學研究方法,揭示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價值現(xiàn)象、價值思維、價值結構和價值邏輯,對理論研究和革命實踐中的內在價值關系進行前提性反思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宗教價值論的核心觀點是“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xiàn)實的苦難的表現(xiàn),又是對這種現(xiàn)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具有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的“兩重性”特征。從學界的情況看,馬克思主義宗教價值論的研究最容易被忽視。
                價值論研究對全面、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在有的人看來,社會主義應“畢其功于一役”,徹底消滅宗教,這就是對宗教價值缺乏認識之過。在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那里,應該說價值論研究更多體現(xiàn)在理論批判層面,在實踐中充分體現(xiàn)出的意義還不夠重大。但是到列寧那里,宗教價值論研究就已經變得極為緊迫了,直接關系到采取何種宗教工作政策的問題,進而關系到革命成功與否、社會主義建設成功與否的問題。列寧雖然未明確使用價值論等字眼,但在其名作《社會主義與宗教》中,已經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價值目標應該設定為“使宗教成為真正的私人事情”(國家層面),“思想斗爭是全黨的、全體無產階級的事情”(政黨層面)和“消滅宗教存在的真正根源”(階級層面),其實現(xiàn)應該基于無產階級自我意識的覺醒、以科學驅散宗教的迷霧、宣傳無神論、優(yōu)先革命斗爭實踐和行之有效(如“統(tǒng)戰(zhàn)”)的方法策略。由此可見,列寧的宗教價值論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價值總綱的繼承,又是結合俄國實際進行的理論、實踐與策略探索。正是基于這樣的宗教價值論研究,列寧主導下的蘇聯(lián)宗教政策遏制了極端傾向,采取了一種較為溫和的宗教工作策略,既保護了廣大信眾的感情,又避免了宗教勢力對革命做出極端反應,為社會主義建設穩(wěn)步推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機會。同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體系也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宗教價值論的基本論綱,認為在當前社會主義建設條件下消滅宗教的時機還不成熟,特別是不能濫用行政力量;宗教依然還有存在的土壤,甚至可以發(fā)揮某些導人向善的積極作用;結合國情,作出了“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等重大判斷并提出了相應的宗教工作政策和策略,體現(xiàn)出了非常豐富的價值哲學意蘊。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只有通過價值論研究,才能深刻理解宗教為什么具有“兩重性”特征,才能理解宗教的形成、發(fā)展、組織等與人的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從而辯證看待宗教批判之重要意義,理解無產階級宗教政策、宗教工作的合法性與必要性。宗教價值論應該成為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宗教歷史觀
                歷史觀,就是指對全部歷史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歷史唯物主義是有關社會的發(fā)展、結構和動力的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有其自身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和動力,社會存在(首先是物質生產)對社會意識有著決定性影響這一基本原理,成為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在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中,宗教屬于社會意識的特殊形態(tài)。歷史唯物主義使人們有可能:“(一)將宗教視為社會存在之歪曲的反應,并從而(二)揭示宗教的社會根源;(三)以真正的歷史主義態(tài)度對待宗教,即從社會存在的變化中導出宗教范疇的變化;(四)揭示宗教之上層建筑性質;(五)闡明宗教意識和崇拜對社會存在的相對獨立性;(六)確定并采取最有成效的途徑和方法來克服宗教,即主要是從根本上改變使宗教再現(xiàn)的社會存在之條件。”在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看來,隨著宗教存在的社會根源,特別是階級根源,即私有制及資本主義社會的消亡,人類的自由與解放終將獲得實現(xiàn),宗教也必將走向消亡,因而對宗教的消滅不僅僅是針對宗教本身,更重要的是必須進行社會變革。由以上分析可知,馬克思主義宗教歷史觀的核心觀點是認為歷史的主體是人,人在其現(xiàn)實性上不過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不能從神的意志或者隱秘的理性等精神因素出發(fā)而必須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出發(fā)去理解整個歷史和宗教史,惟其如此,才能深刻洞悉宗教存在的真正根源,揭示其作為階級統(tǒng)治工具的本來面目和終將消亡的歷史命運。
                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歷史觀是歷史與邏輯、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反對任何形式的絕對化,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馬克思主義宗教學雖然認同宗教消亡論,但堅決反對不顧一切條件對宗教的強行消滅,這是因為作為社會意識的宗教雖然由社會存在所決定,但本身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需要一定的時間、空間,效果的凸顯、效應的釋放同樣不是馬上完成的,甚至在某些時候,新的生產方式代替舊的生產方式也不是一次性結束,還可能出現(xiàn)循環(huán)往復(如已經消亡的宗教勢力復辟)的情形。由此可見,在社會主義社會,即便宗教存在的社會根源消失了,宗教也不一定會馬上、同步消亡。在這個意義上,任繼愈先生切中肯綮地指出:“宗教不像疾病,不能用強制力去制止它、消滅它,但隨著人們的社會生活的改變、人民生活的改善、科學的發(fā)達、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對自己命運的掌握,逐漸地從不自由到自由,從較少的自由到較多的自由,宗教的前途不是越來越興旺、發(fā)達。要想用強力、用行政命令去干涉宗教,要打垮它、摧毀它,這是不了解宗教的本質,是無知、愚昧的行為?!?/div>
                總而言之,宗教歷史觀要求將宗教問題放到人的視野之中,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宗教現(xiàn)象,重要的不是神靈、教堂、儀禮等宗教本身的問題,而是新的歷史方位之下的現(xiàn)實社會及人的問題。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實際上就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主要內容,由宗教本體論、宗教認識論、宗教價值論和宗教歷史觀構成的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不僅具有極其豐富的理論內涵,還以其科學性和批判性成為無產階級政黨開展宗教工作的實踐指導,從而不斷地在實踐中被驗證為真理。在四個有機構成中,宗教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宗教學中最具有革命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組成部分。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歷史觀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唯心主義歷史觀,主張人的主觀意志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主張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唯心史觀,只能使人們片面乃至錯誤地把握“人”和“社會”的歷史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歷史唯物主義是真正科學的關于“人”和“社會”的歷史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論。在宗教學領域,無論是描述性宗教學還是規(guī)范性宗教學,一直以來在歷史觀方面占主導地位的同樣是唯心主義。由于宗教學對作為精神性存在的“神”的問題的關注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更甚,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在爭奪地盤時占據(jù)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最普遍的情形當然就是以“神”之名操控人之命運和社會發(fā)展,歸根結底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利益。古往今來,許多持唯物主義觀點的學者受到了宗教勢力的沉重打擊,但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他們也從未放棄,依然堅持斗爭,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被稱為戰(zhàn)斗的唯物主義(與“神”之戰(zhàn))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此。
                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誕生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學者評價它是“延續(xù)了深植于社會歷史和人本性的古希臘人文理性精神,尤其是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理性精神,繼承了數(shù)千年來人類對宗教予以批判性思考的積極成果,是西方持續(xù)數(shù)世紀的以宗教批判為主流的社會思潮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應該說,這對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整體概括和評價是中肯的,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宗教學是歷史唯物主義在宗教學領域的具象化,自然而然地是具有革命性、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的。但是,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不是僵死的教條,恰恰相反,它必須在與其他宗教學的對話交鋒和宗教工作的具體實踐中才能體現(xiàn)出其批判性和優(yōu)越性。以往的宗教學,特別是西方宗教哲學,最為關心的問題莫過于“宗教的本質”“有神論論證”“惡的問題”“命運問題”“理性和信仰的關系問題”等。從事宗教哲學研究的學者往往受過非常嚴格的哲學和邏輯訓練,有的還是歷史上一流的哲學家,比如奧古斯丁、阿奎那和康德,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者必須認真對待他們提出的問題及相應的理論論證,否則就會淪為教條式和情緒性批判,無法觸及問題的核心。有的宗教哲學家本身就是某個宗教的信眾,比如貝克萊、斯溫伯恩,但他們的研究是理性的,不能因此將其“拒之門外”,漠然對之??偠灾?,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的研究應做到“知己知彼”,站穩(wěn)立場,認真對待,平等對話,理性批判,避免純粹意識形態(tài)化、情緒性、口號性的武斷表態(tài)。本文對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基本原理的探究屬于論綱式的,實際上,無論是宗教本體論、宗教認識論、宗教價值論還是宗教歷史觀都有十分豐富而具體的內容,要揭示其科學結構和本質內涵,仍待學界共同努力。

                版權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90536  京ICP備10054422號-1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24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