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承辦
“北京高校思政課教師同備一堂課”活動
·賡續(xù)五四精神 ?奮進復興征程·
“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青年大學生們應如何加深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認識?”
4月24日下午,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承辦的“北京高校思政課教師同備一堂課”活動在人文樓10層會議室舉辦,以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的講話精神。
“深入研究五四精神 凝聚奮進精神力量”
在中央電視臺4月26日新聞30分欄目中播出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鳳城介紹說,總書記在講話里特別提出了用“大歷史觀”來審視研究五四運動,這為我們審視研究五四運動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即要“運用歷史的長鏡頭廣角鏡來看五四運動” 。楊鳳城強調說,放在鴉片戰(zhàn)爭170多年的奮斗史和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多年的歷史中審視五四運動可以帶來很多啟發(fā),在19世紀60、70年代,改良思潮經(jīng)過戊戌維新,特別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都對五四一代知識青年有著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從中國共產(chǎn)黨90多年的奮斗歷史看,它的關聯(lián)更直接,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chǎn)黨做了思想上的準備,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五四運動就不會有中國共產(chǎn)黨,也就不會有中國的未來和今天。
同時,楊鳳城說到,總書記將五四精神概括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八個字,事實上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提出,這一次重申,基于歷史的本真事實,同時又適應時代的要求,對五四精神作出概括和總結。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7級碩士生孫琳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百年前的青年曾為“救國”而走向街頭,百年后的廣大青年也應該為了“強國”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系本科生、“青馬英才”厚重人才培養(yǎng)計劃學員代表何成云作為學生代表參加了此次集體備課。她認為,五四運動到今天已經(jīng)一百周年了,這一百年里中國人民走過了一條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道路,尤其是近十年,正處于國家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這個歷史轉變的時間點,對五四精神最好的紀念就是一方面掌握扎實的專業(yè)本領,另一方面把這個本領應用于現(xiàn)實,要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去。
據(jù)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狄濤介紹,北京高校將繼續(xù)以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為抓手,圍繞學習研究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開展以“學起來”“唱起來”“講起來”“做起來”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為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營造濃厚氛圍。
· 專家話五四 ·
五四精神賦予當代青年新的使命
對話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何虎生;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鳳城
記者:五四精神蘊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四個精神,有一個共同的源泉就是愛國精神,請問愛國精神和其他三個精神之間是什么關系?
何虎生: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每一個人基本的精神,是我們生成立足成長發(fā)展的最基本的東西,這是基礎。那在后面三個詞中,進步代表著時代性;民主代表一種政治的追求,科學代表一種對科學的方法和科學本身的追求。所以說,愛國是基礎,后面三個是建立在愛國的基礎上,不斷的升華和發(fā)展的過程。
記者:總書記在談話中提到“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統(tǒng)一起來,同研究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tǒng)一起來”,你認為如何理解這“兩個統(tǒng)一”?
何虎生:兩個統(tǒng)一起來是基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歷史結論,第一個“統(tǒng)一”,是因為五四運動講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在中華文明里有非常多的體現(xiàn)。民族精神是五四運動的源流,五四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繼承。第二個“統(tǒng)一”,是因為,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形成的一些革命文化和精神,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方面來源于五四精神,同時也是五四精神新的發(fā)展和發(fā)揚,兩者不能偏廢。
記者:你認為當代青年人如何踐行“五四精神”?
楊鳳城:關于這個問題,我也想用八個字來回答?!傲⒅靖哌h,腳踏實地”。什么叫立志高遠,我們今天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年,我們回想一下五四運動成長起來的一代共產(chǎn)黨人,他們有什么樣的品格精神境界,如果讓我來概括,我覺得那就是信念堅定,心胸開闊,堅韌不拔,勇往直前,這是一種精神的錘煉,現(xiàn)在的青年學子要注重立志高遠,錘煉品格。第二點就是腳踏實地,學生的本職是學習,把學習學業(yè)搞好,將來走上工作崗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更大的貢獻,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入學習鉆研業(yè)務,將來必定迎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境界。(原文刊于《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