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之情是再樸素不過的情感,強國之志是再基本不過的抱負,報國之行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展覽館內(nèi),觸摸歷史脈絡(luò)、學習傳統(tǒng)文化,感知深沉的民族底蘊;開學典禮,升國旗、奏國歌,向偉大祖國莊嚴致敬;走進軍營,踏正步、站軍姿,感受保家衛(wèi)國的激情……近日,愛國主義教育成為開學季一個響亮的主旋律,青春的心跳與愛國的情懷同頻共振。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通過教育在學子們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就能收獲對國家和民族的濃濃之情、拳拳之心,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
國民,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身份。“祖國”二字,讓多少人心中涌動激情,讓多少人眼里泛起淚花,讓多少人血管奔騰熱血。司馬遷說,“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孫中山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樣愛國”……倡導愛國主義、表達愛國熱情是一門必修課??梢哉f,愛國之情是再樸素不過的情感,強國之志是再基本不過的抱負,報國之行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中國成其為中國,正在于有千千萬萬中國人生于斯、長于斯,情感系于斯、認同歸于斯。深沉的愛國主義、濃厚的家國情懷,早已融入民族心,鑄就民族魂。猶記1935年,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問了3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其言諄諄,其意切切,正在于要振奮起師生的愛國斗志。這3個問題,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走出流血犧牲、生死考驗的語境,走出神州陸沉、存亡絕續(xù)的背景,仍然需要我們一代一代這樣問下去、答下去,才能為“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提供最深厚的底氣、最有力的支撐。
新一代的青年,成長于改革開放的歲月,親歷了中國強起來的偉大跨越,對時代進步有著深切的體會,對國家發(fā)展有著強烈的認同。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原住民”,他們視野開闊、思維活躍、追求個性,不喜歡板起臉的說教,也不接受單向度的灌輸,但他們從未拒絕崇高、絕非排斥意義。2017年,有100多萬名大學生應(yīng)征報名入伍,1994年出生的北大女生宋璽參與亞丁灣護航的事跡,更是贏得無數(shù)點贊。他們讓人看到,當代青年有著強烈的愛國熱情,也敢于表達、勇于行動。面對這生機勃勃的一代,更需以共鳴、共情激蕩他們的愛國情懷,以對話、溝通引導他們的愛國行動,讓他們在與祖國共奮進中,書寫下最動人的青春故事。
然而,近年來,虛無歷史的態(tài)度、詆毀英雄的謠言、矮化精神的觀點,種種不良思想、奇談怪論沉渣泛起,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一些挑戰(zhàn)。這也警示我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從少年兒童抓起,要把愛國主義貫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shè)全過程。當前,有的愛國主義教育,還是流于形式、顯得僵化,存在千篇一律、泛泛而談的問題,也存在填鴨灌輸、互動不足的問題。愛國主義教育要講好愛國故事,需在情真意切、引人入勝上下功夫,在提高內(nèi)容質(zhì)量、教育實效上花力氣,才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
“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黃山么?有黃河么?有長江么?有長城么……既然這些都沒有,那么,祖國就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地方。”當年路遙的文字,激發(fā)起多少人愛國奮斗的精神。今天,我們離夢想從未如此之近,壯麗的未來在眼前,奮斗的豪情在心中。把億萬人民的愛國心、愛國情,激蕩成共鳴、匯聚成洪流,就一定能成為磅礴的“中國力量”,推動國家的進步、民族的復(f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