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伊香蕉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观看欧美,中文娱乐久久综合网,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99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 資訊平臺 > 第三期

                民粹主義對高校立德樹人的影響及其治理

                2018-07-16     來源: 未知     作者: 趙勇 倪向陽

                摘要】高校的民粹主義通常與大學生社會熱點問題關注、權利維護、話語權受損有關,主要呈現為傳播途徑網絡化和虛擬化、具體內容現實化和利益化、實踐行為感性化和沖動化等特點。高校的民粹主義治理需要注重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的結合,關注民粹主義思潮的利益訴求和權利貧困;加強對民粹主義的學理研究,擺事實,講道理,做到“以理服人”;在底線思維的基礎上批判引領民粹主義,關注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疊加效應;注重道德理性與民主理念提升的有機關聯(lián),加強網絡道德與民主素養(yǎng)教育。【關鍵詞】大學生;民粹主義;影響;治理
                作者簡介】趙勇,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倪向陽,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原文出處】《思想政治課研究》(滬),2018.2. 42~45
                基金項目】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16JZD041)階段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全面從嚴治黨與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2017YZD09)階段成果。
                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才搖籃,也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陣地。民粹主義作為一種極端化和非理性的社會思潮和觀念,在高校不斷凸顯和活躍。高校立德樹人應致力于警惕和治理民粹主義的影響。當前形勢下,需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怎么看”,把握民粹主義的思想譜系,科學認識和對待民粹主義;二是“怎么辦”,要為高校的民粹主義治理開出良方。
                一、當代中國民粹主義的思想譜系及特征
                何謂民粹主義?盡管這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術語和討論話題,但在學術討論、公共輿論和政治實踐中形成了民粹主義的思想標識。民粹主義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代政治現象。從民粹主義的宏觀脈絡和思想譜系來看,民粹主義作為社會思潮、政治運動或行動策略,極端強調平民群眾的價值和理想,主張多數民眾的意見絕對正確,追求一種極端化、理想化的純粹民主情境和一種“簡單而又直接”的民主模式。在實踐中往往裹挾民意,借民主之名行反民主之實,對現實生活帶來危害和沖擊。
                從歷史發(fā)展的宏觀脈絡來看,民粹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主要表現為平民主義。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存有平民主義因素。儒家的“民本”“大同”、墨家的“兼愛”、道家的“無為”,都強調對下層平民意愿的關照,主張遵從順應民意的“天命”執(zhí)政理念。20世紀初,俄國民粹主義與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互相交織在一起,開始傳入中國,參與到仁人志士救亡圖存的實踐之中。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民本理念、“大同”理想,農民戰(zhàn)爭中的平均主義主張、文學作品中的鄉(xiāng)土情結以及國外民粹思潮的傳入,一同為中國現代民粹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文化土壤和思想資源。中國現代民粹主義沒有系統(tǒng)組織化的民粹派,它更多地體現為一種不自覺的民粹主義思想傾向和情緒。
                從現實發(fā)展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民眾權利意識和公民意識不斷凸顯,對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精神追求日益高漲,而當前我國轉型期出現的貧富差距、就業(yè)難、看病難、教育公平以及領土爭端等問題,成為民粹主義的觸發(fā)條件。同時,網絡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和普及,提供了民粹主義思潮的“人民性”或“大眾性”的技術條件。《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最近四十年中國社會思潮》兩本著述探討了民粹主義等相關社會思潮,提出民粹主義是與現代化相伴而生的并對中國轉型產生較大影響的社會政治思潮。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從2010年開始,連續(xù)八年思潮調查評選中,民粹主義思潮七次入選十大社會思潮。
                從主要類型來看,民粹主義在當代中國主要體現為網絡民粹主義。網絡民粹主義是一種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型民粹主義,往往是針對熱點事件和焦點問題的非理性的訴求表達和主張。“與傳統(tǒng)民粹主義不同的是,網絡民粹主義具有明顯的非核心性——信息的開放式傳播使得每個傳播者既可能是‘人民’,也可能是‘領導者’。”當前網絡民粹主義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思想體系,有的只是一些特定的、分散的口號和訴求,常常表現為破而無立。網絡的快捷性、平等性、匿名性等特點為民粹主義傳播提供發(fā)展平臺和話語空間。網絡民粹主義更具影響力,民粹主義政治家和意見領袖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瞬間煽起民情,制造輿論,容易引發(fā)“烏合之眾”的集聚效應,其負面影響就是消減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和權威性,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導向。
                對于中國當代民粹主義而言,有三個定義性特征彰顯其思想標識。其一,極端平民性特征。民粹主義是指一種極端的平民化立場,片面突出平民的價值觀和理念,包含對知識精英批判的價值預設,主張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迎合大眾的情緒和意愿。其二,道德至上的批判性特征。民粹主義往往站在政治正確和道德高地上評判貧富差距、腐敗、道德淪喪等社會現象,公平、仇官、仇富成為民粹主義的話語標簽和核心口號。其三,被情緒化裹挾的工具性特征。民粹主義作為一種行動策略和政治動員的手段,往往秉持“公平”“正義”理念,彰顯民眾表達的怨恨和情緒,表現出“端起碗吃飯,放下筷罵娘”的負面特征。
                二、大學生民粹主義傾向的主要表征及成因
                對于大學生來講,風華正茂、思維活躍,倡導個性,追求自我,敢于挑戰(zhàn)權威,敢于批判現實,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愛國熱情,同時大學生涉世不深、血氣方剛、容易沖動,慣用非理性的語言來表達情感和意見。這些特點決定了大學生易與民粹主義聯(lián)姻,沾染上民粹主義的傾向和烙印。高校的民粹主義通常與大學生社會熱點問題關注、權利維護、話語權受損直接關聯(lián)。當前,大學生的民粹主義傾向在傳播途徑、具體內容、實踐行為具備了核心性標識,主要呈現為傳播途徑網絡化和虛擬化、具體內容現實化和利益化、實踐行為感性化和沖動化等特點。
                其一,傳播途徑網絡化和虛擬化,主要表現為網絡民粹主義甚囂塵上。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和普及,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方式。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平等性、快捷性和共享性等特點,為民粹主義傳播和發(fā)展提供了生成空間。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實現信息關注、資源整合共享,特別是大學生對于熱點事件的關注、信息獲取、評論交流,大都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這容易造成群體性意見的快速共振,為網絡民粹主義的傳播和發(fā)展提供了平臺和空間。網絡民粹主義往往打著民主和民意的旗號,造成多數人平等參與的民主“假象”,獲得大學生的關注和支持。大學生的網絡民粹主義往往是復雜集合體,它是一種情緒表達,也是對現實問題做出的反應,還是政治參與的手段。從具體的觸發(fā)事件來看,網絡民粹主義的具有諸多負面影響。諸如關于南海仲裁案事件的網絡反映,眾多大學生紛紛舉起愛國主義的大旗,多數人在對事件并沒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就紛紛轉發(fā)朋友圈,表示支持中國政府對南海仲裁案的態(tài)度始終堅持“四不”原則,即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不執(zhí)行。也有一部分人主張訴諸武力去宣揚國威??梢?,這種愛國情緒引導得當,可轉化為主流價值觀傳播的優(yōu)質土壤和契機。如果這種訴諸“愛國主義”口號之下的民粹主義言行過度燃燒,這會造成構成綁架政策、影響決策方向的情緒宣泄。網絡民粹主義的這種非理性和情緒化的方式值得警惕。
                其二,具體內容更加現實化和利益化,主要表現為以道德綁架現實的模式。當前,隨著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多樣化,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他們思想更開放,更具權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有強烈的網絡參與意識,并且敢于挑戰(zhàn)權威,敢于批判現實,易受煽動和引導。所以,民粹主義常常將社會熱點事件同大學生的現實利益相結合,作為自身發(fā)酵和傳播的切入點,獲得社會影響。以道德綁架現實已成為民粹主義的一種模式。民粹主義往往同社會道德聯(lián)姻結合,主張以民粹主義輿論力量改善社會道德風尚,民粹主義試圖通過民意“逼宮”實現自發(fā)性“道德治理”。2016年2月天津大爆炸后,馬云微博一度淪陷,其評論被清一色的“逼捐款”留言所覆蓋。還諸如“我爸是李剛”、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語文課從必修課改成選修課、“江蘇高考減招”等事件,引發(fā)大學生的爭議和事件評論。這都涉及大學生自身的權利維護、價值偏好和利益訴求,而受到廣泛關注。大學生通過抗議、發(fā)帖等活動來表達情感,活動本身既有爭取自身利益,也有與國家民族利益和更高層次的利益相關。可見,民粹主義往往在三個層面指向明晰:“一是針對執(zhí)掌權力的主體,常為官員或老板;二是所關注事件客體,常關乎社會風氣、有違民眾認知上的公序良俗;三是整體性彰顯民眾‘道德治理’本身的正義性,將不受限制的集體道德裁決等同于社會正義本身,用以形塑‘我群’感同身受的道德體驗,增強集體行動的合法性?!?sup>③這說明,民粹主義在內容和實踐指向上影響大學生的參與行動,如引導不當會增加高校治理成本。
                其三,實踐行為感性化和沖動化,表現為通過網絡達成以“民意認同”侵犯公民權利的網絡暴力。民粹主義常常假借“愛國主義”“公平正義”等旗幟,對具體社會事件進行過度的宣傳和評論,對廣大民眾進行輿論煽動和引導。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成熟穩(wěn)定,容易受到錯誤言論和極端觀點的影響,做出非理性判斷?;ヂ?lián)網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使得大學生在發(fā)表言論看法時候,往往出于張揚個性、個人喜好去發(fā)表評論,感性化和沖動化特點明顯??疾烀翊庵髁x對民主政治是否帶有正面影響的主要標準之一,就是看其否更好地維護法治與人權的基本底線。2015年明,成都男司機毆打女司機的視頻在網上瘋傳。在這一事件中,不僅被討伐對象信息在網上受到了大范圍、公開的搜集、復制、利用和傳遞,其家屬信息也受到肆無忌憚的染指,這是對個人基本權利的赤裸踐踏。民粹主義話語在大肆招攬民意認同的過程中,丟掉了對于人權、良知的基本尊重,變相的將民意推向蠻橫與專斷極端,表現出對公平制度的蔑視和對合法化秩序的破壞。可以看出,網絡民粹主義行為是一種民意表達,但這種表達在圍觀中導致消極信息的迅速擴散和傳播,呈現出網絡暴力的狂歡和激進。因此,網絡民粹主義的危險在于非理性與不寬容,對事件的判斷并非基于事實和邏輯,而是基于情緒表達和網絡點擊率,造成諸多負面影響。
                當前大學生民粹主義傾向的發(fā)生邏輯有兩個值得關注的視角。從客觀維度來看,中國社會發(fā)展問題的凸顯成為大學生民粹主義傾向的觸發(fā)事件和滋生土壤。思潮是社會的晴雨表,是當下社會問題的映射。民粹主義這張晴雨表正如保羅·塔格特所言:“哪里有普遍的怨恨情緒,哪里就存在著民粹主義”。“有怨恨的地方就有民粹主義”這樣的一個觀點,說明民粹主義是反映社會不公的癥候式思潮。有學者提出:“目前中國還處在社會的轉型期,而這樣的時期是最容易滋生民粹主義思潮的。社會轉型所導致的發(fā)展不均衡、分配不公平的基本現實,以及隨處可見的掠奪、腐敗、僵化、蛻變等現象,由此導致的欲望泛濫、道德失范、心理失重等精神弊病,都是滋生民粹主義思潮的土壤?!?sup>⑤同時,網絡成為社會發(fā)展問題的加強機制。特別是伴隨著網絡科技的發(fā)展,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自媒體發(fā)展,熱點公共事件更是呈現出巨大增長態(tài)勢。2017年北京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觸發(fā)大學生的“圍觀”,不少青年學生就“北京疏散人口”這一話題進行了抨擊,提出“政治中心難道不需要人文關懷”等質疑。這些社會治理的問題借助網絡成為熱點事件,在輿論上表現出了民粹主義的思想傾向。
                從主體維度來看,大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思想開放、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社會正義感,使他們在社會問題和國家事務方面有著濃厚的參與積極性,同時情緒波動大、社會經驗少、性格不穩(wěn)定性等特點,也使他們容易被煽動和利用。針對2012年中日釣魚島主權爭端問題以及韓國部署“薩德”的事件,相繼發(fā)生抵制日貨、抵制韓國的行為,甚至部分城市出現了大學生打砸同胞日本車和相機的過激行為。大學生有拳拳愛國之心,但一旦失去理性,受到極端化、偏激化的思想言論的影響和錯誤引導,特別是民粹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合流,從而導致群體性事件發(fā)生。這種以“愛國”“人民”的名義,占據道德制高點的“群氓行為”,是大學生民粹主義傾向的典型表現。
                三、大學生民粹主義傾向的消解與引領
                民粹主義是一張反映現實生活的晴雨表,對于民粹主義的關注并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接受民粹主義的解決方案,而是意味著我們對于民粹主義的出現應該敏感。當前高校的民粹主義治理,需要重點關注四大問題。
                其一,注重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的結合,關注民粹主義思潮的利益訴求和權利貧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通過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理性看待國際與國內問題。對于民粹主義思潮,在理性批判的基礎上,關注民粹主義思潮背后的利益訴求,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逐步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從根本上鏟除民粹主義思潮生長的現實土壤。民粹主義產生還在于權利貧困,主要表現為大學生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參與權、自主選擇權的保障仍不充分,應通過建設制度化的利益表達平臺和機制消解民粹的無序化和情緒化。因此,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與發(fā)展、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嚴格的法治建設,讓大學生感觸到社會發(fā)展的成就與前景,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以制度和法治建設消解民粹主義的影響。
                其二,加強對民粹主義的學理研究,切忌簡單化和標簽化處理。梳理民粹主義的觀念譜系,民粹主義后面深藏著人的情感、價值觀念、利益訴求、生活欲望等要素,需要在歷史情境中給予恰當的理解。對于民粹主義,要看到其存在的現實性,不能簡單污名化和標簽化。通過講道理,厘清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與民粹主義的人民性、民粹與民主的關系、民意表達與民粹情緒的關系、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的關系,做到“以理服人”。用事實說話,通過實證數據分析的方式和特征歸納的方式,開展對民粹主義的發(fā)展與特點研究,確定民粹主義的本質和內涵,對民粹主義具有的“批判性、暴力性或破壞性、政治性或社會性”等性質特點進行歸類分析和歸因分析。注重大學生民粹主義實例研究,基于大學生民粹主義事件的發(fā)生數量和規(guī)模,以及“虛假參與”“象征性參與”和“實質性參與”等不同參與方式的判斷,并在此過程中評估應對政策的成效。對于大學生的民粹主義傾向,要積極應對,不能放任自流,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真正做到“不打棒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不裝袋子”,切不可簡單粗暴地處理,通過對民粹主義的學理研究,把握民粹主義的關系范疇,明晰民粹主義根植的土壤和危害。
                其三,在底線思維的基礎上批判引領民粹主義,關注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等社會思潮的疊加效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注意區(qū)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這為民粹主義的引領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和遵循。民粹主義這種空心化的社會思潮,在現實中可能忽“左”忽右,通常運用其他思想體系的價值觀念來塑造和充實自己。大學生的民粹主義傾向往往是思想認識問題。大學生血氣方剛、憤世嫉俗、涉世不深,思想上容易走極端,容易沾染上民粹主義,但是他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希望中國在未來可以越來越好。需要重點防范的是,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等其他社會思潮的疊加,這是民粹主義可能演變?yōu)槠茐男陨鐣汲钡囊粋€方向,觸碰四項基本原則的底線原則。諸如民粹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結合,盲目排外,妄自尊大;容易將社會發(fā)展的問題歸咎于改革開放,將復雜的社會問題簡單化,促發(fā)激進化的情緒和行為。因此,對于大學生在網絡上或現實中出現的民粹主義思想和行為,要樹立底線思維,把握好政治原則、思想認識和學術觀點問題,堅持法治的方向和底線原則要求。
                其四,注重網絡道德理性與民主理念提升的有機關聯(lián),壓縮網絡民粹主義的價值空間。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網民對社會思潮的分析與判斷能力,形成防范高校民粹主義生成的思想屏障。“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chuàng)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guī)律,弘揚主旋律,激發(fā)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sup>⑥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使其成為大學生廣泛認同的主流價值觀。同時,深化高校大學生對民主與法治本質的理解,強化自身責任意識、自覺遵守規(guī)范,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自覺維護社會穩(wěn)定,有效引領民粹主義思潮。高校通過把握網絡傳播規(guī)律,增強大學生道德理性意識,引導大學生網民理性表達,壓縮網絡民粹主義行為生存空間,培養(yǎng)多元寬容、文明理性的網絡行為,促進網絡輿論理性化,構建網絡共同體。同時,建設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青年文化,開拓青年發(fā)展的文化空間。把握青年注意力和關注點,建立起順應時代特征、符合青年特點、滿足青年需求的文化。
                ?
                注釋:
                ①左玉河.中國現代民粹主義思想譜系述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5-13.
                ②陳堯.網絡民粹主義的躁動:從虛擬集聚到社會運動[J].學術月刊,2011,(06).
                ③孟威.民粹主義的網絡喧囂[J].人民論壇,2016,(03).
                ④保羅·塔格特.民粹主義[M].袁明旭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5.
                ⑤陶文昭.互聯(lián)網上的民粹主義思潮[J].探索與爭鳴,2009,(05).
                ⑥總體布局統(tǒng)籌各方創(chuàng)新發(fā)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N].人民日報,2014-02-28.
                ?

                版權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90536  京ICP備10054422號-1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24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