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伊香蕉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观看欧美,中文娱乐久久综合网,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99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 資訊平臺 > 高校思政新聞

                十九大精神引領馬克思主義學科發(fā)展

                2018-02-28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彭萍萍

                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課題,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時代的系統(tǒng)回答,確定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思想。作為我們黨對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新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jié)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的光輝典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這一思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境界,為馬克思主義學科發(fā)展提供了指導。
                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面臨的新要求和新任務
                黨的十九大對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務。首先,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在全社會的引領作用,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其次,加強理論武裝,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處在新的歷史方位,作出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轉(zhuǎn)化的重大判斷,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這一思想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性綱領,引領、團結(jié)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凝神聚力,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再次,加強對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學習宣傳和研究闡釋,推進黨的十九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堅持用中國話語闡釋中國實踐,重點講清楚中國道路的獨特創(chuàng)造、中國理論的獨特貢獻、中國制度的獨特優(yōu)勢、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促使人們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進而堅定“四個自信”。最后,在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中,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
                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契機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
                推進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要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nèi)涵與精神實質(zhì),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
                首先,提高馬克思主義學科自信、學術自信,增強學科人才隊伍的學科意識。要把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第一的意識貫穿到學科建設的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重點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教師和研究者的隊伍建設,最關鍵的是要提升馬克思主義學科教師和研究者的學科自信,把“真懂”、“真信”作為對這支人才隊伍的基本職業(yè)素養(yǎng)加以具體化和應用化。
                其次,堅持“以問題為中心”的學術導向,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現(xiàn)實回應力、學術影響力和理論話語權。強烈的問題意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同樣體現(xiàn)了強烈的問題意識,落實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就是要自覺把學術研究與社會發(fā)展中的問題勾連、對接起來,把解決社會問題作為科學研究的主要面向,從問題的解決中,去獲取學科發(fā)展的靈感,豐富學科的知識,而不是固守著狹隘的刻板思維和受局限的話語去自說自話,甚至是自娛自樂。
                最后,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學科“走出去”,擴大國際學術交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應加大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機構、研究力量的關注,加強同世界一流馬克思主義學術機構和國際知名學術團體的聯(lián)系,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不斷發(fā)出中國聲音,注重選派馬克思主義理論優(yōu)秀人才對外交流。及時掌握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進展和前沿問題,吸收借鑒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向國際社會廣泛深入地宣傳介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成果走向世界,不斷提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話語權。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理論部)

                版權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京B2-20190536  京ICP備10054422號-13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02480號